邦地產 2015-05-14 19:41:32
邦地產君今天被“萬萬合作”刷爆朋友圈。各個微信號爭相解讀“兩萬”有可能如何勾搭,但看來看去,邦地產君還是覺得在讀新聞通稿和現場直播。既然這樣,不如來看今天唯一最專業的一篇解讀文章吧!
每經編輯 蔡雅蕓
王健林郁亮今天不會告訴你的真相,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邦地產君今天被“萬萬合作”刷爆朋友圈。各個微信號爭相解讀“兩萬”有可能如何勾搭,但看來看去,邦地產君還是覺得在讀新聞通稿和現場直播。既然這樣,不如來看今天唯一最專業的一篇解讀文章吧!
為了省時間,我們把之前的新聞通稿做成了一張簡單的圖,算是方便您了解的背景資料。
“萬達聚焦商業,把住宅交給萬科;萬科聚焦三好住宅和城市配套服務,謹慎對待商業地產”的合作,將加速萬達在輕資產上的轉型,轉型帶來的可能將是萬達從開發體系、資金結構、人員架構層面的“大變身”。萬科出于經驗能力和資源因素保守對待商業地產,但聚焦社區商業,或是更大藍海。
“萬達只做商業,把住宅交給萬科做。”這是今天萬達和萬科簽約會上,信息量最大的話之一。這意味著萬達逐漸加速輕資產轉型,這將帶來萬達整個商業模式的改變。
轉型前,萬達是“以住養商”模式,通過住宅銷售的現金流支撐運營,也正因此,資金是萬達曾經快速擴展時備受質疑的一點。轉型輕資產恰好能緩解萬達在這方面的瓶頸。
來看以往萬達所建項目,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銷售回款和租金收入,以及部分自有資金、建筑商墊資和新物業中長期抵押貸款等等。其中支撐一個項目的資金,基本上六成來自銀行貸款,其他靠主力店、自有資金的支撐,整個結構非常需要來自住宅等銷售物業提供的現金流。
合作之后,萬科將成為萬達房地產的接盤者。而王健林在去房地產化之后,將全力以赴做兩個領域的生意:商業地產的投資和資產管理、文化地產。從運營中獲取相對穩定的盈利,擺脫銷售模式。
所以今日王健林自己也說了,轉型輕資產后,由于輕資產沒有任何銷售,所以“考核的核心是兩點,第一是成本控制的方式,二是招商租金控制的能力,這個決定商業模式是否成功。”
這也決定了萬達的輕資產轉型能否成功。當“成本+利潤”的考核指標開始變化,萬達操作項目的開發體系、資金體系,甚至收入/利潤構成,都可能產生變化。
可以預見的是,在輕資產轉型中,萬達的架構會有變化,比如收縮住宅板塊,聚焦到商業發展的戰略上。品牌輸出板塊會增加投入,比如成立專門團隊、子公司或二級事業部等,來協調未來做輕資產的事。
對于純粹輸出品牌和管理的輕資產項目,萬達的資金投入可能減少到不足10%。但對于一些優質的,萬達力求自營的項目,其自有資產投入可能還會增加,沒有住宅平衡短期現金流,萬達則可能需要更多的條件支撐。
住宅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讓出溢價更高的部分,那么萬達和萬科合作,在資產回報,甚至股權結構等方面的利益分配,有怎樣的協商?更加深層次的合作細節,此次簽約會上“雙萬”高層均未透露。王健林說了一句,雙方肯定要成立合作公司,一個項目合作就要成立一個合作公司,其中一定是萬達的股份會小一點。
合作后的萬科,將發生什么變化?萬科總裁郁亮在今天的會議上表明了萬科在商業地產上的態度,否認會放棄商業地產,更聚焦社區商業,涵蓋的不止住宅本身,還包含著由小區切入的社區實體商業和O2O商業。
從去年推出社區生活APP“住這兒”,到與百度簽約基于百度LBS的社區商業運營,到今年4月上線的萬科升級版O2O產品V-LINK社區服務商2.0……萬科或許出于經驗能力和資源因素,保守對待商業地產,但聚焦社區商業,很可能將是一片更大的藍海。
對于萬達,“社區商業”同樣是一個深層次的利益點。
萬達的電商雖然平臺較強,基于全國萬達廣場的數據基礎也很廣泛,但目前萬達電商呈現出的,仍像是基于萬達廣場商業的網上平臺,不夠下沉。萬科則在平臺和數據的搭建上,能力較弱,但作為全國住房開發量最大的房企,其強大的客戶資源,以及在社區服務上的豐富經驗,能夠幫萬達補上“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實現生活屬性的轉化。
在這個方向上,雙方(特別是萬達),將能產生類似阿里巴巴O2O落地的價值體現。目前萬達也在朝這個方向走。如果雙方O2O合作運作良好,估值方面可以更高。
今日萬達和萬科正式宣布達成合作后,萬科A股價午間上漲5.44%報15.51;萬達商業股價至收盤上漲1.79%。瑞信發布報告稱,萬達和萬科強強聯手,相信長遠帶來明顯協同效應。上調萬達2015-17年每股盈測1-3%。目標價由60元上調至81元,并維持“跑贏大市”評級。
寫完此文,邦地產君又去看了看萬科A,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有人說這是一次漂亮的市值管理,可惜資本市場不買賬,早上又套了一幫散戶。對于萬科做市值管理,我有三個建議:1,收購一家P2P公司,反正比一塊地便宜多了;2,改名為“萬科凹凸凹”,主營業務加上互聯網金融;3,申請從主板調往創業板,成為神創第一大權重股,市值沒有一萬億也起碼八千億。
開個玩笑而已。就此打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