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05-14 22:47:30
除盧志強之外,其他9名董事候選人中,6名來自金融領域,按照該公司的公開說法,這說明了泛海控股“綜合金融控股集團”的金融平臺的定位。
每經編輯 杜冉樂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過往“泛海系”帝國的突起,一舉成就了掌舵人盧志強“資本大佬”這一美名,不過自從他淡出泛海控股一年之后,這個資本平臺就少了些熱鬧。
5月13日,泛海控股(000046,SZ)對外公告稱,公司審議并全票通過了調整其第八屆董事會成員的議案,包括盧志強等10名新董事入局,并稱此舉是為了加速向金融產業擴張,實現業務均衡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上述10位新董事,一半以上具有金融背景,與泛海控股當前的金融布局相呼應,其發力金融的野心不言自明,目的就是搭建“地產+金融+戰略投資”業務新格局。
金融重構地產資本平臺
“隨著公司從單純的上市房企向全金融控股平臺方向發展,公司目前以地產開發為主體的董事會人員構成已經不相適應,需要進行相應調整。”泛海控股品牌部相關人士表示。
2014年報告期內,泛海控股實現營業總收入76.1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59億元,較2013年提高24.13%。但如果細看財報指標不難發現,去年泛海控股總營收同比微增5.17%,尤其是作為公司重頭戲的房地產業務,結轉收入僅增長了1.23%。
不過,泛海控股的金融板業務去年同期實現營業收入 15.53 億元,同比增長 19.41%,占營業總收入比重達到20.40%,這一指標比上一年增長近3個百分點。
據了解,泛海控股自去年以來,不惜重金通過多種渠道在金融板塊布局。一個典型案例是,去年3月份,泛海控股一舉收購了大股東中國泛海和泛海能源總持有民生證券近73%的股權,成為民生證券的控股股東。
兩個月之后,泛海控股再度出手,聯合中國泛海各自豪擲10億元參與民生信托增資,均以2元/股的成本價認購了5億元注冊資本。自此,泛海控股成為僅次于民生信托大股東中國泛海之后的第二大股東。
拿下證券、信托牌照之后,泛海控股似乎意猶未盡。今年1月份,泛海又轉戰保險業,收購了民安財險51%的股權,成功摘得了財險牌照。4月初,泛海控股總出資50億元成立了民金所、泛海擔保、泛海基金和泛海資管四家非銀金融機構。
除此之外,今年通過收購香港上市公司時富金融服務集團40.71%股權,泛海又打通了境外券商這一資本平臺。截至目前,短短一年時間,泛海控股已快速實現了證券、信托、保險、基金、資管和互聯網金融等多項金融業務的布局。
實際上,上述金融投資動作正是泛海控股去年確立“房地產+金融+戰略投資”新戰略的有效實施。前述相關人士表示,盧總此次重歸泛海控股董事會,將會在前期戰略轉型的基礎上,整合更多資源,帶領上市公司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地產加速金融化,金融如何將地產變“輕”?這其實也是泛海控股必須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因為該公司旗下位于武漢、杭州、上海、北京、大連、沈陽甚至美國洛杉磯等地的地產項目,均屬于大型投資項目,急需大量“輸血”,也更需提高投資回報率。
項目變“輕”,便是解決上述難題的一條門道。前述相關人士表示,泛海控股將在繼續發揮房地產業務優勢的基礎上,融合金融等業務板塊,多業并舉,互為支撐,聯動各模塊業務協同發展。
“全金控”野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泛海控股原董事會成員主要來自地產行業,而其董事會大換血之后的新班底完全不一樣了。
除盧志強之外,在其他9名董事候選人中,李明海、余政、趙品璋、邱曉華、張博和趙曉夏等6名來自金融領域,秦定國、齊子鑫來自電力領域,而趙英偉為中國泛海財務總監,人員構成與泛海所布局的各個領域形成呼應。按照該公司的公開說法,這說明了泛海控股“綜合金融控股集團”的金融平臺的定位。
“除了盧總之外,其他多名來自證券、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行業的翹楚將加入公司董事會,使董事會能夠更好地契合公司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各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前述相關人士說,這將推動公司向產融結合的全金控集團發展。
不過,盧志強的回歸,尤其是泛海控股在金融上的一系列動作,讓外界對“泛海系”籌劃整體上市產生了更多的猜測。當前,泛海控股大股東中國泛海仍直接持有民生銀行2.45%的股權,持股數達8.38億股,一度曾增持民生銀行股票約1.4億股。
早在泛海控股涉足金融之前,國內不少媒體將龐大的中國泛海“帝國”稱為“泛海系”,還將其封為中國八大金融家族之一。
“泛海控股的轉型,就是依托大股東中國泛海在金融領域的布局,中國泛海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實施轉型發展戰略,向著產融結合的全金融控股集團發展。”前述相關人士補充說。
對于未來中國泛海整體上市等說法,前述人士婉拒了答復,只是說期待盧志強的新董事會為市場一一解開謎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