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銀行搶灘資管業務 公募“拼爹”時代終結?

2015-06-03 00:56:50

在存貸款利差逐漸縮小、互聯網金融沖擊等多重因素夾擊之下,急于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近期,多家銀行將目光投向了資產管理業務。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在存貸款利差逐漸縮小、互聯網金融沖擊等多重因素夾擊之下,銀行傳統優勢不斷被侵蝕,急于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近期,多家銀行將目光投向了資產管理業務。

繼光大銀行分拆成立理財業務子公司之后,浦發銀行近日也發布董事會公告稱,同意以全資子公司的方式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浦銀資產)。

在此背景下,有關銀行資管子公司與銀行系基金公司爭奪資源的話題受到業內關注。相比之下,面對銀行“大鱷”的來勢洶洶,非銀基金公司則顯得更加淡定。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募基金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是充分競爭格局,銀行系資管入場不會改變大格局。

銀行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銀監會頻頻吹風的“探索銀行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近期有了實質性進展。

3月28日,光大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公司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在隨后的業績說明會上,光大銀行高管介紹,光大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完成內部程序,已向監管部門報批,希望監管部門年內可以啟動審核程序。

浦發銀行也于5月26日下午公告,董事會已于25日表決通過公司關于設立浦銀資產的議案。

此前,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均表態要分拆相關子公司業務。

銀行高調進入資產管理領域的背后,一方面是存貸款利差逐漸縮小,另一方面則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網點的沖擊。多重因素夾擊之下,商業銀行傳統優勢不斷被侵蝕,急于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此外,在一位銀行系基金公司機構部負責人看來,體制內激勵機制僵化,難以留住優秀人才,也是此番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原因。“銀行理財業務條線可看做銀行的投資部門,負責理財產品業務的這批人在固定收益投資領域非常有實力,龐大的理財產品資金池運作,包括之后理財產品逐步標準化的工作,都由他們負責。如負責交通銀行理財業務的馬續田、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張旭陽等。然而,這類人才的薪酬并沒有市場化,就像公募基金不成立事業部一樣,銀行如果不成立理財資管子公司,這批業務領頭羊也可能要‘奔私’。因此,銀行設立獨立的資管子公司是大勢所趨。”

除了守住固定收益等傳統優勢市場,銀行也不想放棄資本市場的蛋糕。交通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馬續田曾提及,“上世紀90年代商業銀行曾大規模參與資本市場,鑒于當時法規不健全,沒有發展好。當前資本市場迎來春天,商業銀行轉型離不開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發展也離不開商業銀行。”

一位前銀行系基金公司總經理稱,銀行除了在資產證券化、債券投資、私人銀行占據得天獨厚優勢外,它們也有投行部門,如果放開銀行進入資本市場,其投行部門就有了用武之地。“銀行是個綜合平臺,可以把相關資源整合利用。”

或沖擊銀行系基金公司

銀行布局資產管理業務,首當其沖的便是銀行系基金公司旗下的各類通道業務。

據一位銀行系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介紹,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多數投向基金公司專戶產品,基金專戶產品再把部分資產投向貨幣基金,未來若是銀行可以獨立運營資管子公司,銀行系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將受沖擊。

長期以來,銀行系基金公司專戶規模一直排名前列。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底,基金公司通道產品規模3112億元,占比25.4%,其中,銀基合作的通道規模為1443億元。專戶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中,中銀基金以1493億元規模位列第一,占行業總規模比例高達12.2%,工銀瑞信、建信基金分別排在第二、第三,浦銀安盛、民生加銀位列第五和第十。

因此,有基金公司人士擔心,部分銀行系公募基金或因合資背景,不敵銀行資管子公司全資背景的優勢,銀行系金融集團“另起爐灶”之后,或對旗下資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厚此薄彼”。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持不同觀點:股東方對集團內的不同金融牌照有差異化考量,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

以浦銀資管與浦銀安盛基金為例,中信建投一位分析師指出,二者擁有不同的客戶群體,浦銀資管在中端-中高端客戶及債券、融資類產品上擁有優勢,浦銀安盛基金則擁有更低的投資門檻、更凈值化的產品以及更大的資金投向范圍,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合作互補空間。

公開資料顯示,浦發銀行控股的浦銀安盛基金是一家中法合資基金公司,浦發銀行持股51%,其余股東包括上海國盛集團資產和法國安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浦銀資管則為浦銀安盛基金的全資子公司。

非銀基金反應淡定

相比之下,非銀行系基金公司對于銀行“巨鱷”進場則表現得更加淡定。

上述前銀行系基金公司總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牌照紅利逐漸消失,各類資產管理機構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未來只有做出自己特色的資管機構才能脫穎而出。一些基金公司在與銀行的合作中摸索出了差異化競爭路線,并享受了資管業務市場化的紅利。

“以前銀行理財產品獨立開戶,鑒于銀行在固定收益投資上的優勢,我們擔心其對債券基金造成沖擊,所以后來主推保本基金做差異化競爭,保本基金有20%的權益類投資倉位,這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具備的。”上述銀行系基金公司機構部負責人稱。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資產管理部門逐漸市場化以后,也會引入更多的外部管理人。“作為基金公司的買方,相比保險資管,銀行資管體量更加龐大,未來將這塊資產委托給基金管理人,可以大幅增加基金公司的機構業務規模。”上述基金公司機構部負責人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銀行 資管業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