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6-09 01:09:33
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而要想取得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體化發展,生態補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而要想取得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體化發展,生態補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近年來,由于訴求差異、利益糾葛等導致京津冀生態補償工作推進較慢。那么,如何尋找一條更有效,且能讓各方接受的生態補償方案?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NBD:京津冀地區在生態補償方面的進展如何?
常紀文:多年前,京津冀已經開展生態補償相關工作,最早是圍繞北京的水源保護。十多年來,在京冀兩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圍繞農業節水、水污染治理、小流域治理、水源涵養等同張家口和承德兩市開展水資源利用合作和生態補償。
去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框架內,北京市和河北省簽訂了兩個協議,主要也是與張承地區(張家口、承德)簽訂保護生態協議,特別是在水源保護方面,北京市給予張承地區一定的資助。
從此前的相關工作來看,北京與河北之間的生態補償工作做得較多,天津與河北之間做得少一些,未來不僅僅要在水資源領域做生態補償,大氣領域也需要開展。
NBD:京津冀生態補償多年來為什么只是在小范圍開展,推廣遭遇了什么障礙?
常紀文:生態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含大氣、水、土壤等眾多領域,生態補償的計算涉及污染的份額、保護生態貢獻的大小,還涉及到人口、區域等,難以計算清楚。因此,現有的生態補償很多只是象征性的補償、對等性的補償。
國家層面也缺乏生態補償的相關條例,2010年,國家相關部門就開始制定生態補償條例,分了很多調研組到各地方調研,包括山、森林、草原、海洋等。但是,因為不同的領域補償的方式不同,難以寫進同一部法律里,最后就擱淺了。現在新環保法實施,生態補償條例的制定又提上了議事日程。
NBD:京津冀在生態補償方面目前有沒有達成一些共識?
常紀文:京津冀生態補償已達成共識,就是誰保護生態誰獲益。原先我們計劃是從十個大塊,四十個方面制定,涉及很多具體的項目,比如在京津冀生態保護方面,白洋淀、三北防護林等都是保護的重點,都需要給予生態補償,這個已經形成共識。不過,補償方法、補償多少還沒有形成共識。
與生態補償相關的還有一個污染補償,誰污染得多誰就應該承擔更大的補償份額,從這個層面講,京津冀區域中河北省的污染份額肯定是最大的。
此外,在生態補償形成方面也基本達成共識,就是不能完全給錢,還需要有一些產業上的援助。
NBD:產業轉移該怎么轉呢?
常紀文:產業轉移剛開始非常難,原來定的是非首都核心功能進行轉移,后來改成非首都功能進行轉移,這一變化后,轉移的范圍更廣,轉移的力度明顯加大了。
但產業轉移不是簡單地轉移,是發展中的轉移。對企業進行拆、關、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投資升級換代來關停一些企業,能就地升級的就地升級,不能就地升級的移到河北去升級。還有,可以把一些產業更加集中,比如通過搬遷讓一些分散的水泥廠合成一個大的企業,產值、稅收、收入、就業沒有降低,但資源消耗降低了,污染也降低了。京津冀地區要向協同發展要效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