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6-10 00:50:55
易觀智庫分析師姚海鳳表示,從唱片商的角度,開始尋求多方而非獨家合作,但整體上仍處在觀察市場的小范圍“試點”階段。不同唱片商或在意流媒體音樂平臺的渠道、產品體驗等,但共性是尋求利益最大化。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北京時間昨日(6月9日)凌晨,蘋果2015全球開發者大會開幕。但外界傳言的支持HomeKit智能家居系統的應用并未現身,關于車聯網Carplay的情況也是一筆帶過,而與iOS9等三款新系統一同亮相的,是編程語言Swift將在今年底前開放源代碼。
盡管本次大會驚艷不足,但此次蘋果推出了AppleMusic,在流媒體音樂成主流的時代,蘋果對霸占“全平臺”可謂野心十足。
易觀智庫分析師姚海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蘋果發布AppleMusic后,對國內流媒體音樂廠商探索付費模式會有所推動,但短期內仍難改變免費模式為主的局面。目前,國內市場各家公司都在爭版權,主要目的還是想靠曲庫搶占用戶。此外,從行業趨勢看,各家結合自己的基因,正在嘗試不同的玩法。
與現有產品相比差別不大
據了解,作為一項付費使用的流媒體音樂服務,AppleMusic有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試用期過后,分個人賬戶、家庭賬戶按月收費,這兩類賬戶在美國的價格分別為9.99美元和14.99美元。其中,家庭賬戶最多能分享給6人使用。功能方面,主要特點是提供在線收聽、下載音樂、7×24小時的全球電臺以及社交屬性?!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吡私獾?,蘋果對AppleMusic的定位不光是“攻占”自己的用戶,今年秋季,AppleMusic還將支持Android系統,而從6月30日開始,這一服務將在搭載iOS8.4、watchOS、Mac以及WindowsPC系統的設備上使用。不過,中國內地暫不在首發行列。
在iTunes和iPod盛行時代,蘋果一度搶了唱片廠商的生意,此后逐漸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數字音樂產業鏈條。時至今日,當Spotify、Pandora等流媒體音樂應用出現后,在線收聽擊敗了付費下載,成為了眼下的主流形式。
據美聯社報道,蘋果通過收購耳機廠商Beats得到的Beats音樂服務發展不佳,目前只有約30萬用戶,而Spotify的免費和付費用戶共計超過6000萬,其中還包括1500萬的付費訂閱用戶。
事實上,與市場上已有的產品相比,AppleMusic差異并不大。比如,Spotify等巨頭主要是采取免費播放+廣告,以及訂閱付費、下載付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盡管Spotify的營收同比增長45%至10.8億歐元,但凈虧損同比由0.559億歐元擴大至1.62億歐元。Spotify方面稱,去年其在移動應用開發和新市場服務的投放上花了大筆錢。此外,Spotify的版權和發行成本也大幅增長,其中,2013年為6.03億歐元,2014年升至8.82億歐元。
不過,流媒體音樂仍屬于保持持續增長的寶地。蘋果的用戶基礎、品牌影響、硬件生態,加上其靠iTunes、iPod積累的音樂產業鏈資源,都令外界或同行對AppleMusic保持高度關注。
多位國外分析師預計,AppleMusic短期內很難對蘋果的盈利產生實質性影響。一位叫丹尼爾·艾夫斯的分析師認為,AppleMusic只是蘋果的“冰山一角”,未來幾年蘋果有可能進一步在軟件和流媒體服務上有所推進。
國內廠商開始追求差異化
出于觀念、版權保護的差異,多數國內用戶一直未能習慣在互聯網上花錢聽音樂。至今,國內相關廠商仍免費提供服務,通過廣告獲利。
那么,免費現狀為何打不破?
今年1月底,中國網絡正版音樂促進聯盟宣布成立,中國音樂公司董事長及海洋公司CEO謝國民曾對《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直言,國內的數字音樂市場發展多年,但從歌手、唱片公司、音樂網站到用戶,都不滿意,甚至存在誰先搞付費模式誰就“死”的行業困境。
姚海鳳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流媒體音樂市場主要的商業模式有廣告分成、付費在線收聽和下載歌曲等增值服務模式。相關廠商需要通過提供免費模式吸引用戶,并為豐富曲庫支出高額的版權費,“燒錢”期對資金考驗大。
網易云音樂高級總監王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版權意識缺乏、互聯網環境里縱容起來的C端免費模式,不但直接沖擊上游內容生產環節,也給內容分發環節帶來巨大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眼下國內流媒體音樂廠商,除了簡單的按月收取會員費,已開始嘗試更深介入音樂產業鏈。
針對國內流媒體音樂市場的未來趨勢,姚海鳳分析表示,同質性競爭開始漸漸淡化,各家開始追求差異化。
舉例來說,阿里巴巴對天天動聽、蝦米音樂進行整合后,對品牌的整體定位有了新定義和融合,用戶定位因此較精準;QQ音樂結合騰訊的基因,更多的是通過曲庫優勢、獨家版權資源,搶占大量用戶;而網易云音樂則對校園用戶、DJ資源等方面進行整合。
姚海鳳表示,從唱片商的角度,開始尋求多方而非獨家合作,但整體上仍處在觀察市場的小范圍“試點”階段。不同唱片商或在意流媒體音樂平臺的渠道、產品體驗等,但共性是尋求利益最大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