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6-18 20:05:24
阿里巴巴、富士康將向軟銀旗下軟銀機器人控股子公司(Soft 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以下簡稱SBRH)分別注資145億日元(約合7.3億人民幣)。完成注資后,阿里巴巴及富士康將分別持有SBRH 20%股份,軟銀則將持有60%股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孟慶建
每經記者 孟慶建
6月18日,日本東京軟銀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及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宣布達成協議,阿里巴巴、富士康將向軟銀旗下軟銀機器人控股子公司(Soft 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以下簡稱SBRH)分別注資145億日元(約合7.3億人民幣)。完成注資后,阿里巴巴及富士康將分別持有SBRH 20%股份,軟銀則將持有60%股份。
2015年2月,軟銀就面向開發者以每臺19.8萬日元(不含稅)的價格售出了300臺Pepper機器人。Pepper除了人工智能之外,還配備通信功能,可與互聯網上的云系統等聯動。值得注意的是,Pepper的成本遠遠超過目前的售價,正因如此,軟銀希望通過與鴻海的合作來實現穩定生產以及降低成本。
DT時代,阿里進軍機器人
軟銀計劃從2015年夏季開始,在日本約2700家連鎖手機店和網上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Pepper,估計月產量將達到1000~2000臺。軟銀正在考慮面向中國及美國等進行海外銷售,中國區業務將通過擁有其30%股份的阿里巴巴集團來進行推廣。
在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兼執行主席馬云看來,人類社會正在步入Data Technology時代,工業時代把人變成機器,DT時代則把機器重新變成了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報道整理發現,馬云已經在不同場合宣講過"DT(Data Technology)數據時代"的概念,而這一概念的關鍵依賴大數據和云服務。阿里巴巴作為互聯網巨頭在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具有巨大的優勢,這將為智能產品和機器人的研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阿里巴巴集團中國零售事業群總裁張建鋒表示,阿里智能平臺將在機器視覺、語音解析、家庭智能控制、智能網絡安全等方面與SBRH建立研究合作和溝通機制,促進智能家庭在基礎技術方面的積累和擴展。
阿里還將借助自身的渠道優勢、阿里云強大的存儲、計算及大數據分析能力與SBRH聯合開展機器人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方面的研究合作。
阿里巴巴緣何投身機器人產業?業內人士分析,機器人產業的廣闊市場是阿里考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機器人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戰略型新興產業,比如我國就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明確提出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是其中十大領域之一。
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服務產業應用創造的產值為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稱,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25%以上,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助力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
富士康對于"機器人"的興趣由來已久。2006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就提出了發展機器人的規劃,并聘請了一批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自動化專家;2007年,富士康專門成立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2008年,富士康機器人開始投入生產;2009年,15款名為Foxbot的富士康機器人開發完成,并被應用于噴涂、裝配、搬運等工序。
特別是在2011年,郭臺銘提出,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最終 "三年造一百萬臺機器人"。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報道整理發現,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進展并不順利,一方面是目前的機械手臂精度達不到手機全部工藝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成本過高,國產機器人的每臺售價可達六七十萬元,低則十幾萬元,這是富士康現在依然保留百萬級別員工的重要原因。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機器人的成本對于富士康來說算是很高的。"富士康2012年引入30萬臺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而3年100萬臺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
富士康對"機器人"的濃厚興趣源自"招工難"背景。彭博社有文章分析稱,自2006年以來,中國內陸與沿海地區的工資差距縮小了50%以上。到2015年,大陸年輕務工人員數量會下降2000萬,至5.05億人,到2020年將再次減少2200萬人,中國制造業面臨非常大的工資成本壓力。
對于此次的合作,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兼總裁郭臺銘指出,"富士康很高興此次能與軟銀及阿里巴巴合作,共同努力推進機器人技術往前邁進一大步。機器人是富士康戰略發展重點,我們將持續精進智能制造科技,全面實踐工業4.0的愿景。"(實習生王志福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