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6-23 09:14:20
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
—居住。
安徽金寨縣燕子河鎮毛河村余大慶家,土房外墻上布滿密密麻麻的小洞,是野蜂做的窩,每到春天野蜂就飛進飛出。墻根還有山老鼠打的大洞。幾年前一場大雨,土房垮了兩間。
在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78歲的汪達開住的石屋已建了三百多年,一面墻已消失,僅剩三面,如一個橫放的“U”形,正對著長長的巷道,積雪和冷風直灌進屋。
—吃飯。
在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污生村加堆寨,記者去了鄉人大代表、51歲的村民組長龍老動的家。一只白色塑料桶里有五六斤豬掛油,就是全家3口改善生活的美食了,做飯時切一小塊,在鍋里擦一擦,就算是有油了。而大部分時間,就是清水煮野菜。
記者正在采訪,忽然有人拎來一只大公雞。原來是龍老動要留我們吃晚飯,他家沒有雞,就跟鄰居借了一只,準備殺給我們吃。他家兩三個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卻要殺雞給我們吃。謝絕時,記者的心情實在是難以描述。
他那臺電視機是全寨19戶、67口人唯一的電器,不是買的,而是社會捐贈的。他的臥室沒有門,只掛了塊塑料布,被褥下鋪的是一層散亂的稻草。
在西南一些石漠化嚴重的山區,仍有季節性斷糧。政府給每月每人30斤救濟糧,有些村民還是不夠吃,只能跟親友借,來年打了新糧再還上。
石漠化山區石多土少,土層瘠薄,土下是喀斯特地貌“漏斗”,存不住雨水。每年的收成都很微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貴州武陵山區沿河縣思渠鎮有個村子名叫“一口刀”,就是“建在刀背上”的意思。全村34戶,只有1.5畝水田。各家只好輪流耕種,輪不上的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玉米。就是說,一碗飯全村輪著吃,輪一圈要幾十年。記者去采訪時,已經輪了十多戶。
—飲水。
寧夏西吉縣向來干旱少雨。王民鄉下趙村馬虎鋼平時拉一次水,來回要跑40公里,一次拉兩大桶,大約一噸,能吃半個月。一噸水4元,拉一趟水油費就要十幾元。“還不敢拉太多,放時間一長,水就不能吃了。”
在湖南保靖縣木耳村3組,寨外路邊有兩處用石塊砌成的小窖,泥土和石縫間滲下極細的水流,這就是數百村民的救命水源。旁邊布滿了深深淺淺的蹄印,牲畜糞便隨處可見。
72歲的村民向遠華說:“一連晴幾天就沒水喝,只能去幾里外挑水。因為缺水,前年莊稼顆粒無收。”
—出行。
這次采訪,記者未能到達最偏僻的貧困地區。在四川涼山,去最遠的貧困村,從公路盡頭出發,還要騎馬走上三天,還得不下雨才行。而即使能夠通車的地方,行路之難也常令人望而生畏。
云南怒江州瀘水縣古登鄉念坪村的大山太陡了,耕地坡度竟達80度左右,幾乎是“掛”在山上。在攀登過程中,村民指給記者看路旁一個墳丘,那里埋的是一個不小心摔死的村民。而牛、馬摔死更是時有發生。人們說這里是“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
去年,同屬怒江州的貢山縣獨龍江鄉79公里山間公路改建完成,耗資7.76億元。其中,僅打通一條6.68公里長的隧道,就花了約3.7億元。照此計算,要全部修通偏遠山區的通村、通組公路,所需投入將是天文數字。
有的地方仍以溜索為路。在云南福貢縣馬吉鄉橋瑪嘎村,記者看到,一條顫巍巍的鋼絲繩橫亙幾十米寬的江面,十多個大人小孩正排隊等著過索,這是全村百來口人進出的唯一通道。12歲的小學生余強已是溜索“老手”。他把索扣往鋼絲繩上一卡,溜繩一端固定,一端兜住大腿和腰,掛上書包,腳一蹬,腿一曲,頓時凌空飛向對岸,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危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