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6-23 09:14:20
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
一群孩子,一聲嘆息
小七孔,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旅游旺季總是游人如織,甚至常常人滿為患。然而,景區5公里外便是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極貧區。
菇類村,全村357戶,除一戶開農家樂外,幾乎再沒有人依靠景區發家致富。當地特產瑤山雞肉香味美,也一直沒有打開近在咫尺的市場。
全村1200多人中,有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多數村民至今不會找、也不敢找市場,只能靠種田維持溫飽。
教育缺失成為一些困難群體脫貧的深層障礙。
甘肅東鄉受教育人數呈“寶塔式”遞減:一些小學一年級有50個學生,到五年級就只剩下5個。東鄉縣有個村莊500多人,至今沒有出過一名高中生。
九年制義務教育在全國各地都已較為完善,免學費、營養午餐等措施更讓無數孩子受益。但是,孩子初中甚至小學便輟學的現象在貧困山區并不少見,一些家長很早就帶著子女外出務工。對于那些最窮的家庭來說,上學本身就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大開銷。
在廣西都安縣隆福鄉葛家村,記者看見一對小兄妹,穿著沾滿泥垢的棉衣、涼鞋,背著裝滿牛糞的背簍,弓著腰,一步步向山坳走去。背簍里的牛糞超過40斤。男孩12歲,女孩10歲,但身高只有一米出頭,非常瘦小。那天本該上學,但是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去鄉里開會了,孩子們只能停課。
跟著他們去家里,他們的父親正在為孩子讀書發愁:“學費不收了,還有書本費、雜費和生活費呢?”
他家還有個初中生,每周從鄉中學往返就要車費40元。不坐車,就只能步行幾個小時山路,包括爬過陡峭的懸崖。
“最好的房子是學校”,的確已在大部分農村變成現實。但是,教育設施落后、師資缺乏,仍是貧困地區的共同難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