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09 00:59:20
為避免股市連續下跌給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影響,采取停牌的方式予以應對,不失為一種手段。但是,如果這樣的公司過多,特別是在市場人氣原本就已經缺失、信心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會讓市場更加蕭條、人心更加渙散,從而引發更加嚴重的下跌。
每經編輯 譚浩俊
◎譚浩俊
據媒體報道,由于中小板、創業板個股近日普遍遭遇流動性枯竭和連續跌停,已迫使大量上市公司不得不停牌應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日晚,滬深兩市又有超過500家公司發布停牌公告,而此前已有764家公司停牌,即使算上少數將于8日復牌的公司,兩市停牌公司總數也已逾1200家,超過上市公司總數的三分之一。
市場人士擔心,個股的大面積連續跌停,將引發公募基金的大規模贖回潮,而由于目前兩市停牌個股較多,公募基金將不得不賣出尚未停牌的股票應對贖回,此舉將進一步引發股市下跌和個股跌停。
為避免股市連續下跌給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影響,采取停牌的方式予以應對,不失為一種手段。但是,如果這樣的公司過多,特別是在市場人氣原本就已經缺失、信心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會讓市場更加蕭條、人心更加渙散,從而引發更加嚴重的下跌。
事實上,無論從市場流動性還是政策層面,以及已經采取的穩定市場措施來看,市場企穩的跡象已經顯露。特別是7日的股市,盡管多達1600多家公司跌停,但是大盤已經基本企穩,癥結在于投資者信心缺乏,加上被套現象嚴重,難以形成有效的買賣。
在這樣的情況下,停牌“避震”只會讓市場更加蕭條,讓投資者更加恐慌。相反,如果這些企業能夠通過增持的方式,維護本公司股票的穩定,提升投資者信心,以積極的姿態和主動的方式“抗震”,可能效果要遠勝于停牌“避震”。
問題是,由于絕大多數企業都只考慮自身利益,缺乏大局觀念,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在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選擇方面,只選擇個體利益,因此很難作出以增持應對震蕩的選擇。自然,下跌也就不可避免,最終只能選擇停牌“避震”了。其后果,就是進一步加重投資者的恐慌。
殊不知,中國的股市并沒有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國家層面的穩定政策已經讓大盤趨向平穩。要想讓整個市場趨于平穩,最關鍵的還是要靠投資者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企業,在投資者心理都比較恐慌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做出一些諸如增持、員工持股、大股東承諾、回購等提升投資者信心的舉動,不僅對本企業的企穩十分重要,對整個市場的穩定也相當關鍵。如果絕大多數企業都采取了這種積極舉動,市場自然而然地就會趨于平穩。
據悉,深交所已經決定,對不符合條件的、沒有充足理由的停牌不予以審批。此舉毫無疑問是完全符合當前市場實際情況的,也是必須的。停牌要有理由,沒有充足理由的停牌就是不能批準,這也是市場秩序的需要,是保持市場穩定的需要。
對已經停牌的企業,也要進行全面核查,如果理由不夠充分,也要盡快復牌。不僅如此,還要作出增持、回購等承諾,以維護市場的穩定,維護本公司投資者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前期已經做了大規模減持的企業,必須強制要求大股東增持或回購。
在國家層面和政策層面都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的情況下,必須要更好地發揮企業層面的作用,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救市行動中來,形成上下聯動、相互作用的合力。也只有這樣,股市才能盡快步入穩定狀態,投資者和企業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總之,對停牌“避震”行為必須說“不”,同時要迫使企業通過主動“抗震”的方式,與政府和投資者共同協作,形成更大的穩定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