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7-20 10:13:43
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為了利益,覺得和外國競爭不過,就用行政競爭力量把外國企業排擠出去。自主創新不是自己創新,不是關起門來創新,應該是在開放狀態下以人為主的創新。
(作者: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近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全球命運共同體與中國企業發展新思路-2015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鄭永年在“圓桌論壇二:從亞洲價值觀到亞洲共同體”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整理:
幾十年來,全球化的形勢一直很好,現在卻遭遇了困境。過去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跟國際接軌,但現在國際局勢發生了改變,中國需要進行主動的調整,尤其是內部制度的設計和建設。在全球化環境下,中國進行制度設計跟建設要警惕經濟民族主義。
全球化環境下中國進行制度設計需要實事求是
中國的國際崛起有其潛力,但最終能否把這種潛力轉化為實際的結果,還得取決于國內制度的建設。錯誤的政策會造成機遇的喪失,沒有好的制度,國家也很難發揮原有的潛能。然而任何一個制度的設計都要根據本國國情來進行,沒有充分了解國內情況,所設計的制度是不完善的。以新加坡的金融制度為例,它的制度設計有其獨特性,但確實和明細設計相關度很高。
此外,除了制度設計本身,其建設和調整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適度地進行跟進。目前中國需要實事求是的政治企業家,將西方先進的經驗和中國的具體國情以及實踐經歷結合起來,打造符合自身又能促進發展的好的制度。
亞洲價值觀不具備排他性
如果從經貿上看,大部分國家包括日本都高度依賴于中國,與中國幾乎已經是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照理說應該沒有問題。但從實踐上看,中國在推動命運共同體時在外面的阻力越來越大,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西方的成功不僅僅是在技術和經濟上,背后的軟實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崛起以后,大家都問中國代表什么?這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假如對外單單講中國特色或是中國模式,路反而可能會越走越窄,不管經濟上多么強大,有些國家還是會對中國心存隔閡。
實際上,第一波亞洲價值觀產生于日本。最初,日本的成功是因為亞洲價值觀,但遺憾的是后來日本沒有繼續強調亞洲價值觀,轉而強調西方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這樣的西化是虛的,所以最終日本走上了現在這條道路,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案例。
亞洲價值觀是開放的概念,沒有排他性,并不是說要排斥西方。恰恰相反,亞洲價值觀的成功需要結合東方的價值和西方制度的工具,它也不見得一定要求同樣的意識形態或同樣的政體。以前的儒家思想能存在于不同的政體和不同的時代,亞洲價值觀也是一樣?,F在講亞洲價值觀主要指的是東亞,沒有把印度或其他地區放進去;而在學術界,傳統的儒家文化圈的定義也是不同的。
在開放狀態下搞以人為主的創新
近幾年中國提倡自主創新,但是現在在一些領域被過分解讀,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為了利益,就從“自我創新”變成“自己創新”了,部分人覺得和外國競爭不過,就用行政競爭力量把外國企業排擠出去。自主創新不是自己創新,不是關起門來創新,應該是在開放狀態下以人為主的創新,如果關起門來自己創新會很麻煩。
人才需要有載體,體制開放才會有人才愿意留下。但中國許多國有企業、大企業人才就沒載體,大學更沒有。人才和基礎創新最重要的是一種開放的狀態,否則以后會比較辛苦一點。
知識共同體是建設共同體的關鍵因素
改革開放以后,整個西方和外部世界都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肯定會變成西方的,美國人有這么想的,歐洲人有這么想的,現在周邊國家也有這么想的,實際上中國不會走這樣一條道路。在國際關系上,中國在利益層面追求的是共同利益,做得越大越好。
在知識層面我們追求把“異”放得太大,追求“異”而放棄“同”,所以,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否則世界對我們就是虛無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每經網立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