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5-08-13 10:43:38
金融資產質量具備順周期特征。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影響,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持續惡化。截至2015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為1.8萬億元,已連續上升14個季度,同比增長35.7%;比年初增加3222億元,為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不良貸款率1.82%,較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在金融資產質量順周期演變過程中,需要高度警惕金融機構偏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原則的傾向,降低社會資金配置效率。
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原則
“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是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成因深刻反思的結果。雖然金融發展是實體經濟運轉的客觀需要,但金融本身可以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運轉,并逐步演變成純粹的資金游戲。回顧全球金融發展的歷史,金融危機的爆發幾乎都是金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過度背離的結果。金融投資投機過度導致金融資產價格泡沫失去實體經濟支撐而破滅,進而引發了金融危機。無論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都源于金融虛擬經濟非理性下的迅速擴張。因此,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既是人類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辯證關系的深刻認識與反思,也是避免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的自覺行動。
但人們非經濟理性特征決定了社會行為并非完全遵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原則。在現代信用貨幣社會,財富主要以貨幣來衡量,從事金融虛擬經濟也能獲得貨幣財富,甚至遠比實體經濟創業來得更為輕松、更為快捷。而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獨立運轉,為金融投機炒作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無論是套利,還是投機,現代金融工具確保投資者在方向正確時可獲得遠超過實體經濟運營的巨額利潤,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會創業創新的積極性。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獨立運轉,幾乎建立在對金融市場的預期之上。可以發現一個非常矛盾的邏輯,股市上漲因為實體經濟增長強勁,也可以因為實體經濟羸弱不堪。前者是因為良好的企業盈利表現支撐股價上漲,而后者是因為盈利改善前景樂觀為上市公司重新估值提供強大支撐。在這里,金融機構既是類似金融工具的提供者,也是金融虛擬交易非理性擴張的助推器。應該看到,當今社會任何資產價格的非常規上漲,都是金融工具積極廣泛應用的結果。
金融虛擬經濟過度繁榮的另一個體現是金融機構利潤增長態勢遠遠好于實體經濟。這雖然可能因為金融資產質量沒有足額提取壞賬準備而失真,但也側面反映出金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某些對立,值得深刻反思。
順周期下金融機構可能逆選擇
金融資產質量的順周期演化,深刻反映出金融風險順周期運行演變的態勢。在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放緩過程中,實體企業經營壓力增加,潛在金融風險增大,表現為我國銀行業金融資產質量連續14個季度上升。金融資產質量順周期回落,將會引發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同步下降。過去在我國經濟上升期,金融機構因為貸款額度不足而傾向于“早投放、早受益”,習慣于做大信貸與資產規模。如今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過程中,金融機構為尋找穩健的企業客戶而犯愁,貸款規模使用不足,傾向于提高貸款門檻,也屬于理性反應。但金融風險上升與流動性充裕矛盾,加上管理層對經營利潤的不客觀追求,有可能導致金融機構轉向純粹金融領域的投資投機,主要表現為過多利用金融杠桿參與金融市場波動炒作,過多參與和實體經濟無關的融資,加劇了金融資產價格的非理性波動,影響到社會創業創新的動力與意愿。6月中旬至7月初的股市巨幅回落,很難說與金融虛擬經濟非理性運行沒有絲毫關系。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代表廣泛參與股票二級市場配資與炒作,加劇了資本市場的非理性上漲,也增加了資本市場調整巨大殺傷力的可能性。
市場穩健運行對實體經濟至關重要
金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金融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作用與反作用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巨大。金融業,嚴格來說,也屬于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也參與創造服務與價值。但金融業與其他實體經濟部門的過度背離,不僅傷害到實體經濟的健康運行,而且還降低了社會資金配置的效率,增加了金融市場運行的風險。歸根結底,實體經濟發展是金融虛擬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將給予實體經濟正面沖擊,促進實體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更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產出。為此,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和金融風險上升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堅持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原則:
一是減少金融杠桿的非理性使用。金融杠桿本身并無過錯,關鍵是金融杠桿比率和規模要受到嚴格控制,防止其成為擾亂金融市場的破壞者。
二是擴大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金融運行也需要逆周期干預,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期間,要適當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轉型和創業創新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強金融風險的監測。在潛在金融風險增大和實際金融風險暴露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監測與分析,采取有效監管措施消除金融風險隱患,建立金融風險預警與化解機制。
四是消除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獨立運轉的傾向。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過程中,金融機構可能存在把更多資金服務于金融市場的傾向,為機構炒作提供服務。為提高金融市場運行穩健性,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消除金融機構逆向選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