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00:30:27
對于眾多在港上市的內房股而言,回歸A股、分拆上市成為突破市值魔咒的重要手段。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區家彥
◎每經記者 區家彥
萬達商業與富力地產籌劃回歸A股,萬科、中海、碧桂園的物業服務尋求分拆上市,碧桂園的教育業務、恒大的礦泉水等非地產業務也試圖通過分拆實現在A股上市。一時間,資本運作成為地產大佬最熱衷的事情。
對于資金密集型的房企而言,更高的估值不僅能實現更可觀的融資金額,同時也能獲取更高的股權溢價,并推動新業務的拓展。那么,回歸A股能否真正解決房企的低估值難題?怎樣的轉型才能對市值提升帶來正面影響?
最近半年,恒大地產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的心情很不錯,這位資本運作高手于去年末以1.466港元/股的價格,從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手上拿下了新傳媒集團約75%股權,并更名為“恒大健康”。誰也沒想到,恒大健康不到一年時間股價漲幅超10倍,成為港股市場最近一年的大牛股之一。
在房地產金融化年代,地產大佬除了考慮怎樣才能更好地賣房子,還得思考如何通過資本運作把公司市值做大。對于眾多在港上市的內房股而言,回歸A股、分拆上市成為突破市值魔咒的重要手段。
高估值的誘惑
8月18日,綠地控股(600606,SH)正式登陸上證所,公司借殼金豐投資塵埃落定。當天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上市房企。
就在同一天,萬達商業(03699,HK)回歸A股的方案獲得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公司預計此次回歸A股總募集資金將達到120億元,如果成行,有望成為近年來A股最大規模的房地產企業IPO。
盡管兩家房企均為千億房企陣營中的領軍企業,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兩者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存在天壤之別。截至8月27日收盤,萬達商業的動態市盈率僅為6.83倍,綠地控股卻高達21.56倍。去年末才登陸香港聯交所的萬達商業之所以急著回歸A股,無疑是受A股高估值的誘惑。
盡管A股自6月中旬以來經歷了一波大幅下跌,但無礙在港上市的內房股回歸A股的決心。除了萬達,富力地產(02777,HK)正式披露回歸A股的預案,碧桂園宣布籌劃將物業服務與教育兩大業務在A股分拆上市;恒大地產分別將恒大足球、恒大文化、恒大冰泉分拆在新三板掛牌,等時機成熟實現轉板上市;旭輝控股也于日前透露,公司希望分拆商業地產平臺在A股上市,完成A+H股雙平臺的布局。
高和資本董事長蘇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港股市場一直由境外資金主導,自去年起港股的估值水平一直明顯落后于A股,加上海外投資者最近數年對國內房地產的態度更為悲觀,內房股在港股市場幾乎是最低估值的板塊之一。相對而言,A股不僅估值更高,國內投資者也更熟悉這些知名房企,這也是吸引內房股回流A股的重要因素。
以4家千億級別的房企為例,截至8月27日,A股上市的萬科、保利地產動態市盈率分別為15.02倍與8.42倍,港股上市的碧桂園、恒大地產動態市盈率僅為4.94倍與4.2倍。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差異更為驚人,去年銷售額230億元的泰禾集團(000732,SZ)截至27日動態市盈率高達24.16倍、同期銷售額達658億元的融創中國(01918,HK)卻只有3.35倍。
“房地產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估值越高對于企業的幫助越大”,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向記者表示,首先,市值高的房企在業內的知名度更高,增強了品牌優勢;其次,估值越高意味著投資者的認可程度越高,后續開展融資的難度更小;最后,高估值相當于放大了大股東的個人財富,對于很多民營企業老板而言,在A股上市的意愿自然更強。
盡管回歸A股對于提升估值能帶來直接幫助,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在港上市的內房股直接在A股IPO面臨很大的難度。
“由于目前A股有關紅籌股回歸的制度尚未建立,相對于萬達商業、富力地產等注冊地在內地的H股公司,多數內房股屬于紅籌股架構(即注冊地在境外),不符合A股上市的條件”,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記者表示,雖然內地房地產融資限制已經放開,但一年多來,除了綠地等極少數房企能通過借殼等形式在A股上市外,還沒有其他地產企業成功在A股IPO,因此即便是符合資格的內房股,最終成功登陸A股的機會有多大,還是個未知數。
分拆上市的魔力
相對于直接在A股IPO,將發展前景良好、符合A股上市資格的子業務分拆上市,成為不少內房股曲線回歸A股、提高估值的重要手段。“雖然資本市場對于傳統房地產開發業務給予的估值比較低,但對于轉型中的房企往往愿意給予高估值”,克而瑞駐香港分析師洪圣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典型的是從花樣年分拆出來的物業服務公司彩生活,估值水平遠高于傳統內房股,這給了很多房企一個啟示:如果把這些新業務放在母公司里面發展,投資者往往只用主營業務對公司進行估值,新業務的估值優勢無法體現。分拆上市之后,新業務更容易得到市場的獨立關注,對提升估值有積極作用。“對于很多紅籌架構的上市房企而言,由于它們的新業務注冊地都在境內,因此相對于母公司,新業務在A股上市并不存在技術障礙”,黃立沖告訴記者,一旦這些新業務獲得較高的估值,母公司所持有的股權也能享受資本溢價,反過來對母體的整體市值增長也能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分拆上市有助于提升估值,同時也有助于加快房企轉型的步伐。以物業服務為例,在歐陽捷看來,以往物業部門都是地產公司的附屬業務,大多數依賴于母公司的輸血,并不屬于核心業務范疇。而分拆上市后,房企將把物業服務作為獨立業務去打造,實行獨立核算,實現高度市場化運作,這不僅有助于公司建立核心競爭力、打造品牌資產,也能借此建立完善的股權激勵機制,推動新業務高速發展。
如何結合轉型推動市值增長,新業務所處的行業前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蘇鑫認為,在眾多新業務中,社區O2O有望成為房企最具估值優勢的業務。“O2O業務是目前最火爆的概念,對線下資源的依賴度較大,由于地產商往往擁有數量龐大的業主,對于這些客戶的情況也相當了解,相對于其他平臺,這是大型房企的先天優勢,這也是越來越多房企試圖分拆物業服務,借此做大社區O2O業務的重要原因”。
歐陽捷認為,像醫療健康、教育文化類業務,屬于國家政策層面鼓勵的行業,且符合消費升級的大趨勢,這類業務往往被認為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投資者給予的估值自然更高。
盡管部分房企試圖分拆商業地產上市,但前景并不樂觀。碧桂園首席財務官吳建斌坦言,公司曾計劃分拆酒店業務上市,但受到國內酒店行業低迷的影響,推進上市的難度比較大,因此分拆上市計劃暫時擱置。
《《《
企業案例1
萬科市值加法:“母體”的自我裂變
◎每經記者 白亞靜
今年,萬科總裁郁亮提出萬億市值的目標,并表示希望未來十年能夠在傳統住宅地產之外,培養更多新業務并獨立出來,將萬科打造為擁有若干上市平臺的控股集團。
然而,對比目前1456億元的市值,這個目標非常遙遠。按照萬科的規劃,新業務將承擔萬億市值一半以上的任務。目前,萬科已明確五大新業務:物業服務、租房業務、物流地產、教育產業、海外業務。另外,還有若干“尚未想好怎么做”的業務正在試水,如社區商業、養老地產等。
值得注意的是,萬科的新業務仍是圍繞地產做文章,戰略相對保守。比如,即便要分拆物業板塊,也并不是搭互聯網的快車。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之前固守住宅業務相比,萬科的跨界幅度并不小。業內人士指出,要把眾多新業務做成功,萬科實際成為了一個創業孵化器,除了為新業務提供各種資源,這個“母體(matrix)”還必須有足夠的創新冒險精神,這與萬科自王石以來專業化的穩健路線似乎存在沖突。
由此看來,萬科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自我裂變。在五大已明確的新業務中,物業服務、租房業務或將成為萬科市值加法中的第一個“+”。目前,物業公司已脫離地產部門自立,分拆上市的意圖明顯,租房業務在短時間內迅速占據行業規模首位,并有成為巨無霸的跡象。
物業
做“Uber”底層架構商
2015年8月,萬科物業走過第25個年頭,第一次以獨立經營體的身份出現在媒體面前,講營收、利潤和商業模式。
“去年營收是19.9億元,但這并不是萬科物業的全部,在萬科集團的上市公司年報里,萬科物業給萬科地產提供后勤服務的費用被抵消”,萬科物業CEO朱保全稱,“這部分收入是按市場化招標所獲得的,所以實際上萬科物業的營收是33.7億元,凈利潤是3.23億元。”
朱保全的意思很明確,萬科物業不再是銷售的工具,或者住宅的售后,而是一家自負盈虧,需要講凈利潤的公司。雖然萬科管理層一再強調物業上市沒有時間表,但是,郁亮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有上市的考慮,正在加快研究”。
很多房企都想拆分物業板塊,但和流行的社區O2O相比,萬科物業的商業邏輯顯然不同。朱保全稱,萬科物業要做資產管理者,截至8月,萬科物業所服務的社區房屋資產總價值是17500億元。他對萬科物業價值的檢驗標準是,若干年后,萬科物業所托管的社區二手房售價高于同一區域其他房源。
萬科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納入統計范疇的約15萬套樓齡超過10年的房產中,萬科物業服務的社區超過90%的二手房價格高于周邊。
這個概念肯定會吸引購房者,萬科多地營銷人士都曾向記者表示,萬科物業是其手中的營銷利器之一。
此外,朱保全透露,萬科物業收繳率是96%,高于76%的行業平均水平。
郁亮曾表示,萬科市盈率低,很大原因是沒有給資本市場講出有想象力的故事。那么,上述概念真的會給資本市場帶來想象空間嗎?
如果只是收取物業費的盈利模式,似乎和仲量聯行、世邦魏理士等五大行并沒有差別。實際上,萬科物業的學習對象——北美最大的物業公司First Service,正是五大行之一高力國際的母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萬科物業承接的很多項目是住宅社區,利潤很難與承接商業寫字樓的五大行相比。況且,住宅領域物業費最高的是中海物業,而非萬科物業。
萬科物業并不介入時下流行的社區O2O,不把社區增值收入作為主要營收項目,同社區O2O第一股彩生活相比,萬科物業只有10%左右的凈利率。那么,其分拆上市的優勢在哪兒?
與其他做社區O2O的物業公司不同,萬科物業的客戶是物業公司,在其他物業公司的項目中嫁接睿服務系統,給所有崗位、設備標號,提高運營效率,降低客戶經營成本,從而收取系統使用費,類似于Uber模式。
朱保全解釋稱,在Uber 1%的輕資產運營背后,實際上有99%的基礎設施、交通標準是現成的,而目前想在物業行業做Uber模式還很難,萬科物業要做的只是Uber之前“修路造車”的活。
租房
金融工具讓資產變輕
在今年的中報會上,郁亮一再強調“金融化、重運營”。在他看來,只要運營能力夠強,就可以隨時通過金融工具將資產變輕。今年上半年,萬科發布首只公募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
年初,You+創始人劉洋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萬科部分區域公司曾聯系自己,希望進行交流,探討合作的可能性,因為萬科以前的公寓產品多是散賣,今年起決定出租。
目前,萬科的租房業務已在不到一年時間形成了兩個產品線,并在龐大貨源的支撐下迅速成為行業第一。
萬科董事會秘書譚華杰稱,目前已開業和準備開業的業務有9個,可提供近1萬間服務公寓,是行業最高水平,該業務今年正式進入擴張,2017年做到15萬套,屆時將是行業內第2名到10名體量的總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萬科驛、萬科派兩個產品中,萬科驛是首打品牌,主要針對城市新移民,如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并不是萬科第一次為大學生提供出租型公寓。2006年,萬科打造廣州萬匯樓項目,面向周邊低收入務工人群、新畢業大學生等出租。交付使用后,雖然出租率一直穩定在90%以上,但很難盈利。萬科曾表示,就算不計算利息,萬匯樓也需要57年才能回本。
全部自持所帶來的大量資金沉淀,無疑是當時廣州萬匯城虧損的主要原因。根據萬科當時公布的財務數據,萬匯樓的土地獲取成本為1281萬元,開發建造成本為3240萬元,項目總投資4625萬元,開發資金中,80%來自萬科自有資金,20%屬于銀行貸款。
《《《
企業案例2
三大業務有望分拆碧桂園迎來估值拐點?
◎每經記者 區家彥
2007年4月30日,廣東順德起家的知名房企碧桂園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當年市值一度攀升至2300億港元。盡管碧桂園近年來成長速度喜人,2013年更以黑馬姿態進入千億房企俱樂部,但估值始終處于低位。
這家一度被資本市場冷落的龍頭房企,卻在今年初獲得國內保險巨頭中國平安斥巨資入股,并成為平安壽險近年來首只躋身前十的重倉股。投資者到底忽視了什么?擁有內地房企中最強全產業鏈覆蓋能力的碧桂園,還有哪些優質資產能成為估值提升的催化劑?
利潤率低潮期已過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園實現營業總收入473.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3.5%。但毛利率和凈利率等指標出現下滑,其中毛利率為23.2%,同比下降5.4個百分點;凈利率為11.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核心凈利率為10.3%,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
在行業利潤率普遍下跌的情況下,碧桂園上半年在利潤率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一度受到資本市場的冷落。但不可忽視的是,公司毛利率極有可能處于周期性底部,接下來將呈現逐步回升的走勢。
數據顯示,碧桂園上半年的三費費用率為6.9%,同比減少2.2個百分點,其中營銷費用率3.5%,行政費用率2.8%,同比均下降了1.2個百分點,未來毛利率的回升將首先得益于公司三費指標的整體優化。
克而瑞研究總監洪圣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3~2014年間,碧桂園全面開展全民營銷,銷售費用率順勢而升,今年碧桂園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不僅與電商合作頻繁,并且全民營銷也實現了移動化,因此銷售費用有較大的縮減。
隨著中國平安成為碧桂園的第二大股東,碧桂園有望借助平安龐大的銷售網絡,進一步優化銷售成本。據悉,全國各地平安銷售網絡正作為碧桂園編外團隊助力銷售,目前平安相關人員申請參加的項目已經達到84個。
上半年,碧桂園的平均借貸成本為7.07%,相比2014年底下降了52個基點。公司成功發行票面利率僅為4.2%的公司債,為成本最低的內房股之一。隨著公司打通境內融資渠道,預計融資成本還將維持下降的勢頭,為利潤率的回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大潛力業務可分拆
眾所周知,碧桂園擁有業內領先的“全產業鏈覆蓋”能力,土地一級開發、建筑與裝修、項目銷售、酒店管理等所有環節均可一手包辦,像教育等不少子業務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如果能將公司有價值的業務分拆上市,釋放資產的價值,對于提升公司整體市值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當其沖的是教育業務。早年以“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為廣告語的碧桂園,對教育資源的打造極為用心。據介紹,碧桂園教育集團目前擁有34所在辦學校及3所慈善學校、21087名在校學生、2526名教師,每年有將近半數的高中畢業生被世界排名前50的院校錄取,碧桂園學校已經成為國內最知名的民辦學校之一。
由于中國傳統觀念將教育放在非常高的地位,自去年起教育領域涌入了大量資本,在線教育更成為A股市場的熱點概念之一,全通教育一度占據A股“第一高價股”的寶座。擁有雄厚基礎的碧桂園教育集團一旦走分拆上市獨立營運之路,有望成為教育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
社區服務則是碧桂園的另一大拳頭業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碧桂園積極對外拓展物業管理面積,目標是與集團旗下物業面積成1:1的比例。截至今年上半年,碧桂園共管理200多個社區,自有物業的管理面積為8000多萬平方米,而外接的管理面積為4000萬平方米,總管理面積到1.2億平方米,位居行業前列。
相對于彩生活、萬科物業等競爭對手,碧桂園物業的優勢莫過于背靠平安集團強大的金融資源。碧桂園總裁莫斌表示,公司擬將平安的綜合金融服務引進社區,為碧桂園社區居民提供金融門店便捷服務,雙方已洽談并確定商家小額貸款事宜的合作模式,目前已在江蘇句容落地試點。如果成行,碧桂園物業來自社區金融等方面的增值服務收入有望領先于競爭對手,成為物業服務分拆上市最有力的籌碼。
作為碧桂園發家之本的建筑與裝修板塊,該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約69.4億元,其中約2.62億元來自外部客戶。隨著行業進入輕資產時代,代建需求不斷提升,建筑與裝修業務也有望成為碧桂園另一具有競爭力的可分拆上市業務。
《《《
企業案例3
萬達擬回歸A股 互聯網下的“蛋”有多大?
◎每經記者 杜冉樂
8月18日,萬達商業(03699,HK)公開披露擬回歸A股的臨時股東大會表決結果,引來輿論熱議。
此時回歸A股,王健林手中有哪些“王牌”。今年萬達半年會上,王健林對轉型輕資產和服務業信心十足,希望通過合作投資、建設與運營更多萬達廣場,融合旗下金融、電商與商業管理構建智慧平臺,打造萬億級“平臺級電商”,形成商場消費現金流閉環,未來5年內直指2000億美元市值。
房企赴港上市優勢下降
雖然王健林曾經暗戰香港殼王詹培忠,最終拿下恒力商業地產(現名萬達酒店發展),以及收購美國AMC并推動其上市,但他沒有放棄萬達商業帝國在A股上市的夢想。
8月18日,萬達商業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公司回歸A股的方案,擬發行2.5億股。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表示,萬達商業回歸A股毫無疑問就是為了股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萬達商業的股價今年4月份開始一路狂奔,今年6月初沖至78港元/股這一歷史高點,此后一路震蕩下行,8月24日暴跌17%,收盤價為42.45港元/股,創下了上市以來最大跌幅,也跌破49.6港元/股的發行價,最新動態市盈率為6.83倍。
就動態市盈率來看,當前內房股普遍較低。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128家港股地產發展商的最新算數平均動態市盈率僅1.64倍,中位數為4.67倍,67家歸屬地產投資類港股房企算術平均市盈率6.7倍,中位數為5.06倍。
在A股市場上,中證指數最新公布的132家地產股的最新平均市盈率為20.86倍。
同屬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院線,今年初IPO以來,其股價從不到28元/股暴漲至最高點248.5元/股,雖然近來受大盤暴跌影響,其股價已跌至140元/股以下,但動態市盈率仍高達83.89倍。
業內猜測,萬達堅定回歸A股市場,是王健林為了順利推進萬達轉型而在資本層面做出的新安排。
億翰智庫中國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張化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房企在香港上市已不具有明顯優勢,A股市場現在又不斷降低融資門檻和成本,萬達商業回歸A股也很正常。
8月24日,萬達商業申請發行150億元公司債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這將豐富公司的融資工具,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萬達發力“互聯網+金融”
丁祖昱強調,千萬不要認為內地投資人永遠那么不成熟。故事再多最終還是要用業績說話,故事再好也還是需要業績支撐。
實際上,本輪牛市已誕生了全通教育、安碩信息、朗瑪信息、樂視網等“神股”,隨著A股市場連續暴跌,這些“神股”失靈了,但外界對萬達戰略轉型及其業績增長仍持樂觀態度。
張化東表示,依靠持有型物業產生穩定收益,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在房企轉型過程中,除了萬達,國內至少還沒有一家成功范例。
目前,萬達似乎正在朝著王健林指引的“輕資產模式”和“服務業企業”的新定位大膽探索。
今年萬達半年會上,王健林表示,“全集團收入增幅快于房地產,特別是萬達商業租金收入增幅是房地產收入增幅的近3倍,這是非常可喜的變化,說明萬達的持續現金流增長非常迅猛。”
王健林說,2015年萬達發展重資產項目僅8個,但輕資產項目達32個。隨著輕資產戰略的推行,公司土地儲備會逐漸下降,大幅減少資金占用壓力。
實際上,萬達借助合作模式,可發展更多自持型萬達廣場,這也是王健林打造萬億級“平臺級電商”的基石。近日,飛凡電商APP上線,這預示著萬達廣場將實現消費模式O2O化。
不過,王健林并不滿足于此,自己想闖出一條引領行業的電商模式,其路徑是以“互聯網+金融”為盈利方向,謀求開放式發展。他說,“現在說互聯網+商業,‘互聯網+零售’,光說不行,還得用商業模式回答怎么‘加’。”即便對于兩周賣了百億的“穩賺一號”眾籌產品,他也認為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未來5年內,王健林希望萬達拿下百萬商家,從而掌握百萬個現金流入口,其中包括正在研發的“云POS機”計劃。王健林為此算了一筆賬:萬達廣場95%以上是中小商家,他們普遍需要信貸支持。如果萬達發展到百萬商家,每家有100萬元信貸需求,萬達金融就是萬億規模。屆時,萬達廣場年客流人次將達百億以上,會員5億以上,如果5億會員中1億有消費貸款需求,每人貸1萬元,又能創造一個萬億規模。
按照萬達未來5年戰略規劃,王健林預計2020年萬達的資產達2000億美元,市值逾2000億美元,收入達1000億美元,凈利潤逾100億美元。
在張化東看來,萬達作為后開發時代的房企轉型巨頭,投資人對其仍需要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但總體符合發展邏輯,因其重心已不在開發端,而是轉向通過大數據等集中于商業運營、管理與客戶服務等。
《《《
企業案例4
綠地股價下跌背后能源板塊拖后腿
◎每經實習記者 吳若凡
8月18日借殼上市的綠地控股(600606,SH),當天股價最高一度達到25.95元,市值突破3100億元。但好景不長,貴為A股地產板塊市值”一哥“的綠地控股,上市8個交易日歷經A股巨幅震蕩,8月20~26日更是連續5天跌停。
從8月18日開盤價25.10元到最新收盤價13.80元,綠地控股股價8個交易日下跌45%。對此,綠地控股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股價下跌源于市場因素,短期波動是公司難以控制的。
能源業務收入減半
此前,綠地集團在能源及相關貿易產業板塊上的營業收入超過了房地產板塊,但毛利率不足1%。上市后綠地避談能源板塊而是發力三大新業務,短期內如何轉型將給綠地帶來不小的壓力。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綠地控股實現營業收入859.9億元,大幅減少26.71%,其中,能源及相關產業收入300.68億元,同比減少49.3%,占總營收的34.9%,但毛利僅1.51%。
作為第二大支柱產業,綠地能源板塊目前已形成了煤炭生產、加工、儲運、分銷及油化產品倉儲、運輸、貿易、零售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公司的能源貿易產品包括煤炭產品、油化產品(汽油、柴油、燃料油及化工產品)及綜合產品等。
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影響,能源類大宗商品的價格整體呈下行趨勢,疊加貿易業務有限的利潤空間,公司的能源貿易品業務面臨較大的盈利壓力。而近期全球原油價格暴跌,也對公司的油化產品貿易造成不利影響。
綠地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近兩年全國市場不景氣,能源板塊收入下降50%是公司主動收縮規模的結果。
或許正因為此,綠地整體上市之后避談能源業務而是發力三大新業務。
2014年房地產主業和能源及相關貿易產業是公司主要的收入及利潤貢獻點。事實上,綠地此前在主營業務收入上,能源及相關貿易早已超過了房地產業,而此次收入的減少,未來勢必會對綠地在資本市場的運作產生極大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預計未來能源業務仍將受到價格端的壓制,短期利潤率或繼續下行。
大金融能否“救主”
業內人士表示,綠地的幾塊產業是分割的,這就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比如能源和地產之間沒有有效互動,而綠地又是一家典型的重資產公司。因此,利用金融大平臺將兩者進行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或許綠地自身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近兩年開始大力發展金融產業。
2014年,公司進一步提出以“大金融”為目標,確立類金融、金融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及管理、資本運作等四大業務板塊。去年重慶小貸、寧波小貸、貴州金交所等成功設立并順利開業;小額貸款、房地產融資等傳統業務穩定增長;IPO直投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成功進行多個海外IPO項目投資;此外還設立投資基金,積極開展一二級資本市場投資。
2015年半年報顯示,目前綠地金融相關產業的利潤總額已經達到了房地產業務的51.26%,同比增長469%。綠地控股董秘辦負責人表示,這是由于基數比較低,所以發展比較快。對于上半年房地產業績表現,該負責人表示,上半年表現平穩,公司內部經營目標已經完成了。
但另一方面,綠地在地產板塊增長比較弱,存貨去化面臨較大壓力。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只有827億元,實現銷售面積759萬平方米,銷售均價1.09萬元/每平方米,實現銷售回款56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綠地恐難以達到去年2400億元的銷售規模,但下半年隨著新房源供應增加,預計銷售情況會得到一定改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