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00:30:3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白亞靜
◎每經記者 白亞靜
今年,萬科總裁郁亮提出萬億市值的目標,并表示希望未來十年能夠在傳統住宅地產之外,培養更多新業務并獨立出來,將萬科打造為擁有若干上市平臺的控股集團。
然而,對比目前1456億元的市值,這個目標非常遙遠。按照萬科的規劃,新業務將承擔萬億市值一半以上的任務。目前,萬科已明確五大新業務:物業服務、租房業務、物流地產、教育產業、海外業務。另外,還有若干“尚未想好怎么做”的業務正在試水,如社區商業、養老地產等。
值得注意的是,萬科的新業務仍是圍繞地產做文章,戰略相對保守。比如,即便要分拆物業板塊,也并不是搭互聯網的快車。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之前固守住宅業務相比,萬科的跨界幅度并不小。業內人士指出,要把眾多新業務做成功,萬科實際成為了一個創業孵化器,除了為新業務提供各種資源,這個“母體(matrix)”還必須有足夠的創新冒險精神,這與萬科自王石以來專業化的穩健路線似乎存在沖突。
由此看來,萬科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自我裂變。在五大已明確的新業務中,物業服務、租房業務或將成為萬科市值加法中的第一個“+”。目前,物業公司已脫離地產部門自立,分拆上市的意圖明顯,租房業務在短時間內迅速占據行業規模首位,并有成為巨無霸的跡象。
物業
做“Uber”底層架構商
2015年8月,萬科物業走過第25個年頭,第一次以獨立經營體的身份出現在媒體面前,講營收、利潤和商業模式。
“去年營收是19.9億元,但這并不是萬科物業的全部,在萬科集團的上市公司年報里,萬科物業給萬科地產提供后勤服務的費用被抵消”,萬科物業CEO朱保全稱,“這部分收入是按市場化招標所獲得的,所以實際上萬科物業的營收是33.7億元,凈利潤是3.23億元。”
朱保全的意思很明確,萬科物業不再是銷售的工具,或者住宅的售后,而是一家自負盈虧,需要講凈利潤的公司。雖然萬科管理層一再強調物業上市沒有時間表,但是,郁亮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有上市的考慮,正在加快研究”。
很多房企都想拆分物業板塊,但和流行的社區O2O相比,萬科物業的商業邏輯顯然不同。朱保全稱,萬科物業要做資產管理者,截至8月,萬科物業所服務的社區房屋資產總價值是17500億元。他對萬科物業價值的檢驗標準是,若干年后,萬科物業所托管的社區二手房售價高于同一區域其他房源。
萬科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納入統計范疇的約15萬套樓齡超過10年的房產中,萬科物業服務的社區超過90%的二手房價格高于周邊。
這個概念肯定會吸引購房者,萬科多地營銷人士都曾向記者表示,萬科物業是其手中的營銷利器之一。
此外,朱保全透露,萬科物業收繳率是96%,高于76%的行業平均水平。
郁亮曾表示,萬科市盈率低,很大原因是沒有給資本市場講出有想象力的故事。那么,上述概念真的會給資本市場帶來想象空間嗎?
如果只是收取物業費的盈利模式,似乎和仲量聯行、世邦魏理士等五大行并沒有差別。實際上,萬科物業的學習對象——北美最大的物業公司First Service,正是五大行之一高力國際的母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萬科物業承接的很多項目是住宅社區,利潤很難與承接商業寫字樓的五大行相比。況且,住宅領域物業費最高的是中海物業,而非萬科物業。
萬科物業并不介入時下流行的社區O2O,不把社區增值收入作為主要營收項目,同社區O2O第一股彩生活相比,萬科物業只有10%左右的凈利率。那么,其分拆上市的優勢在哪兒?
與其他做社區O2O的物業公司不同,萬科物業的客戶是物業公司,在其他物業公司的項目中嫁接睿服務系統,給所有崗位、設備標號,提高運營效率,降低客戶經營成本,從而收取系統使用費,類似于Uber模式。
朱保全解釋稱,在Uber 1%的輕資產運營背后,實際上有99%的基礎設施、交通標準是現成的,而目前想在物業行業做Uber模式還很難,萬科物業要做的只是Uber之前“修路造車”的活。
租房
金融工具讓資產變輕
在今年的中報會上,郁亮一再強調“金融化、重運營”。在他看來,只要運營能力夠強,就可以隨時通過金融工具將資產變輕。今年上半年,萬科發布首只公募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
年初,You+創始人劉洋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萬科部分區域公司曾聯系自己,希望進行交流,探討合作的可能性,因為萬科以前的公寓產品多是散賣,今年起決定出租。
目前,萬科的租房業務已在不到一年時間形成了兩個產品線,并在龐大貨源的支撐下迅速成為行業第一。
萬科董事會秘書譚華杰稱,目前已開業和準備開業的業務有9個,可提供近1萬間服務公寓,是行業最高水平,該業務今年正式進入擴張,2017年做到15萬套,屆時將是行業內第2名到10名體量的總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萬科驛、萬科派兩個產品中,萬科驛是首打品牌,主要針對城市新移民,如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并不是萬科第一次為大學生提供出租型公寓。2006年,萬科打造廣州萬匯樓項目,面向周邊低收入務工人群、新畢業大學生等出租。交付使用后,雖然出租率一直穩定在90%以上,但很難盈利。萬科曾表示,就算不計算利息,萬匯樓也需要57年才能回本。
全部自持所帶來的大量資金沉淀,無疑是當時廣州萬匯城虧損的主要原因。根據萬科當時公布的財務數據,萬匯樓的土地獲取成本為1281萬元,開發建造成本為3240萬元,項目總投資4625萬元,開發資金中,80%來自萬科自有資金,20%屬于銀行貸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