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全部

每經網首頁 > 全部 > 正文

陶冬:匯率戰不過是一場負和游戲

證券時報 2015-09-07 08:55:44

與其加入貨幣戰,不如做好產業升級換代。無論產品升級還是經濟轉型,社會都需要承受陣痛,不過那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陶冬

破天荒地,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影響了美國聯儲的利率走勢。雖然美國聯儲表示,不急于對是否在九月份啟動加息下結論,不過市場已經認定聯儲策劃一年半的加息計劃有很大可能被延后。導致美國貨幣當局改變其政策節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11日突如其來的貶值舉動以及由此觸發的全球性市場動蕩,對此聯儲毫不諱言。此時此刻的中國因素,比美國的通脹、增長更令美國貨幣政策決策者感到難以拿捏風險尺度,隱約地感受到全球系統性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為什么在那個時點突然采取行動?眾說紛紜,不過商務部是唯一出來公開歡迎人民幣貶值的政府部門,聯想到之前幾天公布的奇差的出口數據,相信刺激出口一定是貶值背后的動機之一。歷經多年的持續升值和勞工成本的暴漲,中國出口的國際競爭能力持續下降,而人民幣近來隨著美元一路升值,其實際匯率在貶值前,已經超過歷史平均水平兩個標準方差,所以通過匯率貶值,讓出口業得到喘息的機會是一個很合理的政策意向。

從中國央行的布局和初期言論看,當時計劃的貶值幅度恐怕不止4%~5%,只是中國貶值所帶來的市場沖擊波,波及之廣、震撼之深,遠遠超乎決策者的預期,全球壓力之大、政治反彈之迅速,也遠遠超乎決策者的預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下調3日之后便戛然而止。

不過,世界銀行最新一篇研究文章,應該讓中國政策決策者失望了。在Depreciation without exports?(沒帶來出口的貶值)的標題下,世界銀行認為由于生產產業鏈日益垂直延伸,一個國家的匯率貶值對最終產品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小,由此帶來的出口好處越來越不明顯。

的確,如今的全球生產格局與40年前大不相同,生產鏈早已橫跨不同國家,生產對匯率的彈性變得越來越小。用80年代美國逼迫日元升值來解決汽車競爭問題的眼光,來看待今天的匯率戰其實是不合時宜的。當年日本汽車繞開匯率困擾的做法,恰恰是拉長生產鏈,將汽車廠建在美國境內。

匯率貶值無法帶來出口競爭優勢的第二個原因是,一個國家貶值,觸發其他國家跟風一齊貶。人民幣對美元貶值4%,多數新興國家比人民幣貶得更多,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匯率戰的故事廣為各國所知,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中間價的話音未落,其他國家已經紛紛跟風了,結果各國誰也沒有得到貶值所帶來的市場份額,只是讓美國人買到更便宜的產品。

全球的需求是一定的,一國貶值所帶來的好處是以鄰為壑的偷盜行為,如果所有國家一起貶值,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中得到出口好處的。匯率貶值,從全球角度上看,是重商主義投機取巧之舉,到頭來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刻意貨幣貶值,是不是零和游戲?筆者認為是負和游戲。因為匯率貶值,往往觸發資金流出,帶動進一步的貶值,甚至帶來金融穩定上的風險。同時匯率政策由經濟基本面主導,轉為政府政策主導,資源配置失調,政策透明度下降,風險溢價上升。參與匯率戰,損人未必利己;至多短期得手,長遠還是利空。如果國家沒有處在危急狀態,這劑猛藥還是少用為好。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無論出口還是工業生產,筆者認為創意為先,生產力為綱,成本為要。脫離這三條,認為貶值可以救經濟者,實為舍本逐末。幾年來,中國出口在慢慢擺脫依靠低人力成本、無視高環境污染的舊模式,走出產品升級的道路。看看中國手機、中國機械、中國電機、中國汽車這幾年的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說出口業一團糟糕。尤其在中國已經出現人口結構拐點,低端制造業勞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適當地放棄部分低端制造業,是合理的、無可避免的。

與其加入貨幣戰,不如做好產業升級換代。無論產品升級還是經濟轉型,社會都需要承受陣痛,不過那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注: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和APP贊同其觀點。)

責編 李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陶冬 破天荒地,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影響了美國聯儲的利率走勢。雖然美國聯儲表示,不急于對是否在九月份啟動加息下結論,不過市場已經認定聯儲策劃一年半的加息計劃有很大可能被延后。導致美國貨幣當局改變其政策節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11日突如其來的貶值舉動以及由此觸發的全球性市場動蕩,對此聯儲毫不諱言。此時此刻的中國因素,比美國的通脹、增長更令美國貨幣政策決策者感到難以拿捏風險尺度,隱約地感受到全球系統性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為什么在那個時點突然采取行動?眾說紛紜,不過商務部是唯一出來公開歡迎人民幣貶值的政府部門,聯想到之前幾天公布的奇差的出口數據,相信刺激出口一定是貶值背后的動機之一。歷經多年的持續升值和勞工成本的暴漲,中國出口的國際競爭能力持續下降,而人民幣近來隨著美元一路升值,其實際匯率在貶值前,已經超過歷史平均水平兩個標準方差,所以通過匯率貶值,讓出口業得到喘息的機會是一個很合理的政策意向。 從中國央行的布局和初期言論看,當時計劃的貶值幅度恐怕不止4%~5%,只是中國貶值所帶來的市場沖擊波,波及之廣、震撼之深,遠遠超乎決策者的預期,全球壓力之大、政治反彈之迅速,也遠遠超乎決策者的預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下調3日之后便戛然而止。 不過,世界銀行最新一篇研究文章,應該讓中國政策決策者失望了。在Depreciationwithoutexports?(沒帶來出口的貶值)的標題下,世界銀行認為由于生產產業鏈日益垂直延伸,一個國家的匯率貶值對最終產品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小,由此帶來的出口好處越來越不明顯。 的確,如今的全球生產格局與40年前大不相同,生產鏈早已橫跨不同國家,生產對匯率的彈性變得越來越小。用80年代美國逼迫日元升值來解決汽車競爭問題的眼光,來看待今天的匯率戰其實是不合時宜的。當年日本汽車繞開匯率困擾的做法,恰恰是拉長生產鏈,將汽車廠建在美國境內。 匯率貶值無法帶來出口競爭優勢的第二個原因是,一個國家貶值,觸發其他國家跟風一齊貶。人民幣對美元貶值4%,多數新興國家比人民幣貶得更多,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匯率戰的故事廣為各國所知,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中間價的話音未落,其他國家已經紛紛跟風了,結果各國誰也沒有得到貶值所帶來的市場份額,只是讓美國人買到更便宜的產品。 全球的需求是一定的,一國貶值所帶來的好處是以鄰為壑的偷盜行為,如果所有國家一起貶值,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中得到出口好處的。匯率貶值,從全球角度上看,是重商主義投機取巧之舉,到頭來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刻意貨幣貶值,是不是零和游戲?筆者認為是負和游戲。因為匯率貶值,往往觸發資金流出,帶動進一步的貶值,甚至帶來金融穩定上的風險。同時匯率政策由經濟基本面主導,轉為政府政策主導,資源配置失調,政策透明度下降,風險溢價上升。參與匯率戰,損人未必利己;至多短期得手,長遠還是利空。如果國家沒有處在危急狀態,這劑猛藥還是少用為好。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無論出口還是工業生產,筆者認為創意為先,生產力為綱,成本為要。脫離這三條,認為貶值可以救經濟者,實為舍本逐末。幾年來,中國出口在慢慢擺脫依靠低人力成本、無視高環境污染的舊模式,走出產品升級的道路。看看中國手機、中國機械、中國電機、中國汽車這幾年的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說出口業一團糟糕。尤其在中國已經出現人口結構拐點,低端制造業勞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適當地放棄部分低端制造業,是合理的、無可避免的。 與其加入貨幣戰,不如做好產業升級換代。無論產品升級還是經濟轉型,社會都需要承受陣痛,不過那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注: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和APP贊同其觀點。)
匯率戰 美聯儲 加息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