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08 01:06:20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僅僅是經濟增速變慢,也是經濟和社會治理結構的轉型升級。調結構要通過一攬子改革來實現,改革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是陣痛。要想讓中國這個全球經濟引擎盡早恢復動力,就要對中國市場化改革抱定信心。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張敬偉
9月4日~5日在土耳其安卡拉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意義非同尋常。基于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中國股市引發的連鎖反應,新興市場資本流動和貨幣貶值加劇了,全球經濟再次面臨不確定的態勢。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充滿了危機感。會議最核心的議題還是如何維持全球市場的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美聯儲9月份加息預期越來越濃。每次加息預期,都讓新興市場資本和匯率發生波折。這說明美聯儲“不加息”對美國經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正如媒體所言,美聯儲已經錯過了最佳加息時機。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認為美聯儲應維持原來利率。
美聯儲對加息不應優柔寡斷。何況,預期美聯儲加息比例也相對較小(之前媒體傳出加息只有10個基點,即0.1%),這起碼能夠讓全球市場忘掉過去9年的危機,憧憬未來。雖然通脹率和通脹預期令人不滿意,但美國經濟復蘇的其他指標還是足以支撐加息的。
除了美聯儲加息,剩下的就是世界聚焦的“中國焦慮”。“中國焦慮”不是“中國的焦慮”,而是“世界的焦慮”。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中有相當部分是涉及中國話題的。
如與會各國抱怨美國國會對2010年的IMF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的拖累,期望美國盡快批準該方案。還有各國期待IMF在2015年11月關于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審查取得進展。這些內容列入本次會議的聯合公報中,凸顯G20對中美兩大經濟引擎發揮全球責任的期待。
更直接的關切是與會各國對中國股市震蕩和匯市調整的擔憂。
對于中國股市震蕩,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并未回避。
他認為6月中旬前,中國股市泡沫不斷積累,上證指數上漲了70%。有泡沫就有調整,6月中旬以來,中國股市下跌,但在“國家隊”強力穩定市場的情況下,前兩輪股市調整并未延及全球市場。第三輪股市震蕩,波及到了全球市場。中國股市大跌引發的全球股市波動,正是市場化的邏輯所致。這看上去有些諷刺,但在匯率調整上,這種世界看中國的矛盾心理更具諷喻性。
中國按照規則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同樣引發全球市場恐慌。從股市到匯市,中國該怎么做?無論怎么做都會引來一片焦慮和批評。總而言之,全球市場已經深度依賴中國,能夠看出其中端倪的只有IMF。這個全球經濟治理機構,對于中國股市輸血之舉和匯率市場化調整之策,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具體到各主權市場體,又會遵循自主利益原則,對中國有所依賴。“中國焦慮”已經成為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跨越不了的“坎”。
因此,在本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美國要求提高中國匯率政策透明度,G20財長們甚至要求中國加入貨幣和平協定,避免所謂的“競爭性貶值”。
其實,這些都不得要領。中國目前正穩步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而“兩化”改革是中國調結構系統改革的一部分。中國將按照自己的節奏穩步前行。
而且,中國也沒有必要為了增加出口而實施貨幣貶值,因為中國貿易依然存在順差,外匯儲備豐裕。適當削減外匯儲備和順差,也符合中國貿易平衡的基本訴求。
這個世界不存在中國主導下的“競爭性貶值”,卻有因中國市場改革而面臨的邏輯性貶值。
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股市、匯市的震蕩和調整,自然會引發主要貿易伙伴資本市場和匯率變化。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中國市場的變化也會對新興市場發生傳導效應。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僅僅是經濟增速變慢,也是經濟和社會治理結構的轉型升級。調結構要通過一攬子改革來實現,改革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是陣痛。要想讓中國這個全球經濟引擎盡早恢復動力,就要對中國市場化改革抱定信心。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