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3 00:42:21
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消費產品無法做到適銷對路、消費公共配套供給不足以及消費成本居高不下,在境內外消費市場融合的背景下,消費者用腳投票。
每經編輯 李宇嘉
◎李宇嘉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再次成了刷新國人海外“掃貨”記錄的“全球黃金周”。日韓、歐美及東南亞海島等國人中意的旅游目的地,中國游客消費普遍增長在30%以上,而日本、新馬泰等熱門國家消費增長在60%~100%。
但根據商務部數據,今年“黃金周”境內消費增速卻創下2006年以來的新低。以往人滿為患、人山人海的國內熱點景區開始“冷卻”下來。
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10月1日~7日,納入監測的125個傳統熱點景區接待游客296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約1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和1%(扣除門票漲價后實際收入下滑更明顯)。
事實上,“黃金周”境內消費趨冷是我國社會消費增速整體下滑的“縮影”。近年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2008年的15%下滑到2014年的10%以內。
居民收入增長、旅游消費升級、簽證放寬等被認為是消費“外熱內冷”的原因。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2014年的28844元(約合4500美元),漲了近4倍,年均增速為11.8%,國人自然會選擇到國外“開眼界”。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周邊游開始增長;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海外游開始增長。2013年,中國人均GDP就達到6874美元。而近年,海外國家經濟疲軟,紛紛對中國放寬簽證條件、延長簽證有效期,加上人民幣升值等,這都是推動因素。
問題是,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制造基地,“中國制造”行銷全球。國內有千年歷史或文化的景點也很多。但國人為何要舍近求遠去國外“狂掃”日用品,甚至從國外扛回來“中國制造”?
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消費產品無法做到適銷對路、消費公共配套供給不足以及消費成本居高不下,在境內外消費市場融合的背景下,消費者用腳投票。
近年來,隨著收入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日用品消費的質量和性價比,旅游消費講究舒適度,休閑、度假式消費快速增長。但是,在長期“出口導向”下,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加上國際標準倒逼,出口到國外的“中國制造”產品,價格、性能和環保標準等大都優于國內。比如,國人從日本背回來的手表、電飯鍋、馬桶蓋是中國制造的,但質量和性價比卻高于國內產品。
目前,我國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正在形成,而收入水平低的群體占比大,中等收入者占比不高,這使得剛性需求的日用品生產標準難以提高(典型如環保標準)。“良幣驅逐劣幣”由此產生,日用品整體消費環境較差、質量不高以及價格欺詐等現象時有出現。
相比日用品消費,旅游消費屬于典型的“服務消費”、“無煙消費”,更講求消費環境、消費質量以及消費維權。隨著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走出去”的旅游初級消費已經式微,而自駕游、自由行、個性化定制游等休閑、度假式旅游消費快速增長。
而國內現有的旅游產品、線路、景點等供給,還停留在傳統的“開眼界”層面,旅游公共配套(如交通無縫接駁、廉價酒店、衛生間等)供給不足。特別是旅游消費維權成本高(如青島“天價蝦”事件)已成最大頑疾。
隨著國內外交流日漸頻繁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國內外消費和旅游在性價比上的差異一目了然,國內消費或旅游負面事件等經過互聯網迅速傳播產生蝴蝶效應。
綜上所述,日常消費和旅游消費“外熱內冷”并非是一時現象,而是常態,這是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后的消費升級。無論是日用品消費,還是旅游消費,未來國內外消費市場融為一體,這樣的大趨勢不可逆轉。
中國不缺消費者和消費潛力,也不缺能工巧匠,更不缺名山大川和歷史文化古跡,缺的是較低的消費成本、必要的消費維權訴求、齊全廉價的消費公共服務配套以及滿足升級的消費產品。
如果能從上述四方面重塑消費環境,內需不振、消費增速下滑、消費“外熱內冷”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