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市場

每經網首頁 > 市場 > 正文

中國在英投資大增 靠買買買能贏得英國人的尊重?

邦地產 2015-10-26 11:10:39

中國已在英國面前顯示出足夠的國力之耀,而這個榮耀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上。但靠著買買買,“大買家”“大投資人”“債權人”,這些身份能讓我們贏得英國人的尊重嗎?

每經編輯 吳若凡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本文原載于邦地產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circle)

英女皇:卡中堂,談得怎樣?

卡梅倫:回老佛爺,洋人要來給咱們修鐵路了。

老佛爺:錢從哪來?

卡中堂:洋人帶了四大洋行給咱借款。

老佛爺:洋人意欲何為?

卡中堂:洋人要求五口通商。

老佛爺:有啥附加條件?

卡中堂:洋人要求自由入境旅行,通商口岸開埠唐人街。

——1839年的4月19日,中英《倫敦條約》簽署,從此大英帝國邁入半資本半社會主義國家。

這是習大大訪英后,網絡上盛傳的段子。

說到英國,國人心中未免有一個結、一段滿清時期不堪回首的回憶。

但如今,從習大大訪英受到的最高規格待遇,到習大大在英國的金融心臟“金融城”發表演講(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管理著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龐大資產,創造了英國GDP的3%,中國五大銀行均已在此設立了分支,使倫敦成為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中國已在英國面前顯示出足夠的國力之耀。只不過,這個榮耀不是建立于武力,而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上。

靠著買買買,“大買家”“大投資人”“債權人”,這些身份能讓我們贏得英國人的尊重嗎?

國力變遷: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二流國家?!

首先,面對英國,其實國人大可扭轉往日心態。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英國已不復19世紀全球最強大海洋國家“大英帝國”的盛況。

舉一個例子,英國的金絲雀碼頭,在維多利亞時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甚至可以被視為大英帝國的“驕傲”縮影,象征帝國的繁榮與進步。

英國《觀察家報》就曾描述稱:“6層倉庫里,存放著來自巴西的橡膠、來自牙買加的白糖和來自錫蘭的茶葉。作為西印度碼頭的一部分,金絲雀碼頭存放的是來自加納利的水果。縱帆船和快速帆船疾駛向布宜諾斯艾利斯、金斯敦、墨爾本和新加坡。這里曾是倫敦的加爾各答—它呈現出一派帝國城市的風光,這種風光兼具大都市與殖民地特色,既有英國風情,又有多民族韻味……”

但在上一輪經濟危機中,金絲雀碼頭集團已自顧不暇,靠2009年中投公司(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的8.8億英鎊注資,才免于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破產。一個多世紀以后,中國人成為了“偉大的”金絲雀碼頭的新東家。

就連《觀察家報》也在上述文章中哀嘆:“英國大企業和美國帝國主義金融巨頭落戶的碼頭區正淪為東方崛起的新興力量的債務人。”

的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英國的全球影響力已持續下降。潮起潮落,歷史和現實都迫使英國人開始轉向自我檢視,當代不少英國人已經開始適應英國作為一個中等規模的二流大國的國際地位。

但值得指出,“債務人”,這是英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力量的新態度,但這只是經濟角度的態度轉變,在政治上,雙方尚非潛在的盟友或對手。

被看重的“中國錢袋子”

無疑,對于英國甚至整個歐洲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中國的“錢袋子”。但中國人對于“錢袋子”的標簽,不能傲嬌,國內的企業和財富人士,對于海外投資需要多加一雙“審視”的眼睛。

先來看一組數據。

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增長率高達111%,但在2009年降低至1.1%,而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因素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但小幅度下降之后,2012年至2013年間,投資額增長率立即恢復,呈現逐步上升的態勢。

2014年,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數據,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就回升至1028.9億美元,中國企業對156個國家和地區的6128家企業進行直接海外投資。

其中,美國和日本是最大的兩大投資目的地,其次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瑞士、德國、加拿大、韓國和新加坡也格外受到中國企業的重視,投資金額名列前茅(根據《中國對外統計公報》)。在海外投資項目中,以投資金額為標準,采礦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排名前三。

如此大規模,但只是開始。很多機構與專家認為,中國未來的對外投資規模會更大。未來10年中,每年將有1570億美元從中國流向歐洲,對美投資也將從2015年的1340億美元增至2320億美元(這是按照過去10年間中國對歐投資的復合增長率,直線外推計算的增長)。

“走出去”投資,我們得到什么,注意什么?

如此龐大的對外投資金額,影響因素甚廣,但你可能想不到,這和一群人的搖旗吶喊也有關聯。

一直以來,吳曉波等一類財經人士,都在鼓吹海外投資的種種好處:

比如,海外盡是些便宜的資產,也是抄底的時機;比如,歐洲的經濟危機雖然會持續,但遲早會走出低迷;比如,在全球通貨緊縮時期,最好把錢都花出去,才能保障財富安全;比如,要保持相對激進的理財的態度,才可以保證人民幣的保值...

因而,近年來相當一部分的中國投資者,把投資目光由國內地產轉向了海外物業,期待利用低處入局的優勢,讓他們在未來共享歐美經濟回升的紅利,博取更高投資收益。

因而在全球化的資產配置中,很多人到去美國買房子,去歐洲買鋪子。就連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一位中歐的校友收購了洛朗商學院所在地的物業,并以優惠價格出租給學院,從而使得學院得意輕資產運營。

邦爺并不反對投資海外,但提醒大家,真正想從全球化資產配置中獲利,還是需要專業的公司幫你打理。

仲量聯行就舉例指出,最近美國非常著名的高端豪華住宅項目“曼哈頓廣場一號”就得到了很多中國資產的青睞,但建議國人在進行此類投資時,要安排一些對沖性的產品,而這類產品最好有專業的意見指導。

另外,“走出去”的時候,風險防范也必不可少。

在來自東道國的各種不確定性中,最嚴重的就是政治風險。據統計,2005年-2014年,中國的120起“走出去”失敗案例中,有25%系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有17%是在運營過程中受東道國政治動蕩、領導人更迭等影響而遭受損失。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是法律風險。2015年1月26日,墨西哥聯邦環境保護署以“觸犯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規章及長期欠繳罰款”為由,全面叫停位于該國加勒比海邊坎昆市郊的中資商城項目——“坎昆龍城”。

還有一個重要風險,是匯率風險。由于海外投資企業主要以外幣進行結算,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貸的也都是外匯,所以當匯率波動較大時,會給企業帶來匯率風險。

防范和規避這些風險,邦爺的建議依然是,找到一個真正專業的幫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本文原載于邦地產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circle) 英女皇:卡中堂,談得怎樣? 卡梅倫:回老佛爺,洋人要來給咱們修鐵路了。 老佛爺:錢從哪來? 卡中堂:洋人帶了四大洋行給咱借款。 老佛爺:洋人意欲何為? 卡中堂:洋人要求五口通商。 老佛爺:有啥附加條件? 卡中堂:洋人要求自由入境旅行,通商口岸開埠唐人街。 ——1839年的4月19日,中英《倫敦條約》簽署,從此大英帝國邁入半資本半社會主義國家。 這是習大大訪英后,網絡上盛傳的段子。 說到英國,國人心中未免有一個結、一段滿清時期不堪回首的回憶。 但如今,從習大大訪英受到的最高規格待遇,到習大大在英國的金融心臟“金融城”發表演講(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管理著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龐大資產,創造了英國GDP的3%,中國五大銀行均已在此設立了分支,使倫敦成為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中國已在英國面前顯示出足夠的國力之耀。只不過,這個榮耀不是建立于武力,而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上。 靠著買買買,“大買家”“大投資人”“債權人”,這些身份能讓我們贏得英國人的尊重嗎? 國力變遷: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二流國家?! 首先,面對英國,其實國人大可扭轉往日心態。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英國已不復19世紀全球最強大海洋國家“大英帝國”的盛況。 舉一個例子,英國的金絲雀碼頭,在維多利亞時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甚至可以被視為大英帝國的“驕傲”縮影,象征帝國的繁榮與進步。 英國《觀察家報》就曾描述稱:“6層倉庫里,存放著來自巴西的橡膠、來自牙買加的白糖和來自錫蘭的茶葉。作為西印度碼頭的一部分,金絲雀碼頭存放的是來自加納利的水果。縱帆船和快速帆船疾駛向布宜諾斯艾利斯、金斯敦、墨爾本和新加坡。這里曾是倫敦的加爾各答—它呈現出一派帝國城市的風光,這種風光兼具大都市與殖民地特色,既有英國風情,又有多民族韻味……” 但在上一輪經濟危機中,金絲雀碼頭集團已自顧不暇,靠2009年中投公司(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的8.8億英鎊注資,才免于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破產。一個多世紀以后,中國人成為了“偉大的”金絲雀碼頭的新東家。 就連《觀察家報》也在上述文章中哀嘆:“英國大企業和美國帝國主義金融巨頭落戶的碼頭區正淪為東方崛起的新興力量的債務人。” 的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英國的全球影響力已持續下降。潮起潮落,歷史和現實都迫使英國人開始轉向自我檢視,當代不少英國人已經開始適應英國作為一個中等規模的二流大國的國際地位。 但值得指出,“債務人”,這是英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力量的新態度,但這只是經濟角度的態度轉變,在政治上,雙方尚非潛在的盟友或對手。 被看重的“中國錢袋子” 無疑,對于英國甚至整個歐洲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中國的“錢袋子”。但中國人對于“錢袋子”的標簽,不能傲嬌,國內的企業和財富人士,對于海外投資需要多加一雙“審視”的眼睛。 先來看一組數據。 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增長率高達111%,但在2009年降低至1.1%,而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因素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但小幅度下降之后,2012年至2013年間,投資額增長率立即恢復,呈現逐步上升的態勢。 2014年,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數據,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就回升至1028.9億美元,中國企業對156個國家和地區的6128家企業進行直接海外投資。 其中,美國和日本是最大的兩大投資目的地,其次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瑞士、德國、加拿大、韓國和新加坡也格外受到中國企業的重視,投資金額名列前茅(根據《中國對外統計公報》)。在海外投資項目中,以投資金額為標準,采礦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排名前三。 如此大規模,但只是開始。很多機構與專家認為,中國未來的對外投資規模會更大。未來10年中,每年將有1570億美元從中國流向歐洲,對美投資也將從2015年的1340億美元增至2320億美元(這是按照過去10年間中國對歐投資的復合增長率,直線外推計算的增長)。 “走出去”投資,我們得到什么,注意什么? 如此龐大的對外投資金額,影響因素甚廣,但你可能想不到,這和一群人的搖旗吶喊也有關聯。 一直以來,吳曉波等一類財經人士,都在鼓吹海外投資的種種好處: 比如,海外盡是些便宜的資產,也是抄底的時機;比如,歐洲的經濟危機雖然會持續,但遲早會走出低迷;比如,在全球通貨緊縮時期,最好把錢都花出去,才能保障財富安全;比如,要保持相對激進的理財的態度,才可以保證人民幣的保值... 因而,近年來相當一部分的中國投資者,把投資目光由國內地產轉向了海外物業,期待利用低處入局的優勢,讓他們在未來共享歐美經濟回升的紅利,博取更高投資收益。 因而在全球化的資產配置中,很多人到去美國買房子,去歐洲買鋪子。就連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一位中歐的校友收購了洛朗商學院所在地的物業,并以優惠價格出租給學院,從而使得學院得意輕資產運營。 邦爺并不反對投資海外,但提醒大家,真正想從全球化資產配置中獲利,還是需要專業的公司幫你打理。 仲量聯行就舉例指出,最近美國非常著名的高端豪華住宅項目“曼哈頓廣場一號”就得到了很多中國資產的青睞,但建議國人在進行此類投資時,要安排一些對沖性的產品,而這類產品最好有專業的意見指導。 另外,“走出去”的時候,風險防范也必不可少。 在來自東道國的各種不確定性中,最嚴重的就是政治風險。據統計,2005年-2014年,中國的120起“走出去”失敗案例中,有25%系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有17%是在運營過程中受東道國政治動蕩、領導人更迭等影響而遭受損失。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是法律風險。2015年1月26日,墨西哥聯邦環境保護署以“觸犯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規章及長期欠繳罰款”為由,全面叫停位于該國加勒比海邊坎昆市郊的中資商城項目——“坎昆龍城”。 還有一個重要風險,是匯率風險。由于海外投資企業主要以外幣進行結算,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貸的也都是外匯,所以當匯率波動較大時,會給企業帶來匯率風險。 防范和規避這些風險,邦爺的建議依然是,找到一個真正專業的幫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