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9 23:35:36
眼下,移動互聯網和移動出行平臺的發展,讓代駕司機和車主雙方的信息可以做到公開透明,這為滿足用戶的潛在代駕需求帶來契機。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國內代駕以酒后代駕需求為主,而隨著移動出行工具的介入,挖掘商務、旅游等代駕出行需求,甚至提供汽車后服務,逐漸成為代駕服務提供方的開拓方向。
昨日(11月9日),滴滴出行發布“代駕+”計劃。
據了解,這一計劃意在滿足用戶多元化的代駕需求,未來將根據服務種類與服務時長來收取代駕費。
滴滴代駕事業部總經理付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國內代駕市場已存在多年,從酒后代駕到挖掘更多需求的代駕已不是新事物。眼下,移動互聯網和移動出行平臺的發展,讓代駕司機和車主雙方的信息可以做到公開透明,這為滿足用戶的潛在代駕需求帶來契機。
圍繞場景和車主做加法
易觀智庫預測,今年我國代駕應用市場的交易規模有望達26.9億元。另有統計顯示,韓國人口不及我國的1/20,其代駕市場的年交易規模達250億元。
從易觀智庫的預測可以看出,目前國內代駕服務的滲透率還很低。
面對國內代駕市場的潛力,近期e代駕與神州專車合作。而定位在一站式出行平臺的滴滴于7月底上線了代駕業務。
昨日,付強表示,雖然大多數用戶會在夜間呼叫代駕服務,但日間的代駕市場正在被激活,并且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
據了解,滴滴“代駕+”計劃將分期逐步推進。首期會推出“專屬司機”,最快將于年底與用戶見面,意在做到場景+,即在旅游代駕、上下班代駕、商務代駕等場景下,根據服務種類與服務時長來收取代駕費。此外是車主+,涉及代保養、陪練、代泊車等。
不過,目前國內八、九成的代駕需求仍來自酒后代駕。
對于推出上述計劃的時間點,滴滴代駕產品總監龔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該平臺在大量用戶調研的基礎上發現,代辦汽車保養等存在潛在的用戶需求。
付強補充說,國內代駕市場存在了很多年,酒后代駕轉為代駕也并非新生事物,現在剛好是移動互聯網發展下“接受(這件事)最高的時間點”。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代駕的數據顯示,僅有12%是女性用戶。如何讓代駕服務通過互聯網渠道被更多人認可,對相關平臺來說仍是一項需要時間檢驗的“課題”,或難在短期內改變行業現狀。
激活更多需求考驗服務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秘書長張士立曾指出,代駕司機的規范化以及服務安全保障體系等水平參差不齊,由此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代駕App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4》顯示,代駕App發展的阻礙因素包括政策法規不完善、用戶代駕使用習慣未養成及本地傳統代駕服務的競爭。
代駕市場如何被“激活”?付強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用戶主要的擔心在于兩點:一是陌生感,二是服務是否有保障。而有實力的大平臺和機構,通過要求代駕司機必須持證上崗、行程信息有據可查,以及跟保險機構合作等措施,實際能完善從司機服務到平時呼叫的透明度,再到事后保障。
“補貼只是一種市場調節手段,產品贏得市場和用戶還得是用戶體驗,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此外,談到補貼和競爭問題,付強認為,在一個競爭領域里,如果有多個實力較強的企業進行良性競爭,除了能激起品牌和產品的差異化發展,也有利于服務升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