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人物

每經網首頁 > 商業人物 > 正文

物流高增長時代已過去 需重構商業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4 01:12:3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卓    

物流市場需求正由面向第一、第二產業的生產型服務,向面向第三產業和最終消費者的生活型服務傾斜;客戶網絡化、綜合性的物流需求增強,要求物流企業提供集成的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物流服務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物流服務內涵也正潛移默化發生質的變化。”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李關鵬在第十三屆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上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第十三屆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上了解到,這種變局不僅是物流市場需求的改變,物流業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包括物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競爭對手的模糊化,以及物流盈利模式微利化、隱形化和復合化。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運營模式都在倒逼物流業整合。

經濟轉型倒逼物流變局

其實,李關鵬的判斷并非空穴來風。他強調,物流行業的變局,首先是經濟轉型變化和國民經濟的調整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仍然乏力,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這是自2009年二季度經濟度增幅首次低于7%。另據多家機構預測,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預期都在6.5%左右。

在李關鵬看來,中國經濟的深度轉型有兩個表現:一個是降,一個是調,可以理解為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方式的雙重調整。

一方面,傳統制造業的萎縮,而新興業態快速成長。今年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同比增長6.2%,增幅同比放緩了2.3%,發電量僅增長了0.1%;粗鋼、水泥、鐵路貨運量分別下降了2.1%、7.4%和10.9%;但是智能中端、高鐵機車等新型行業增速在40%以上。

另一方面,消費增速平穩、投資增速回落以及出口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1~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了10.5%,基本與去年持平,但網上的零售增長了39.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同比回落5.8%;進口、出口分別下降了15.3%和1.9%。

這些宏觀經濟層面的變化,不僅促使物流市場需求由面向第一、第二產業的生產型服務,向面向第三產業和最終消費者的生活型服務傾斜。“在國民經濟由高速向中速增長的大環境下,物流行業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過去。衡量物流發展的標準也由物流總量、產能等總量指標向質量指標轉型。”李關鵬說。

此外,11月初公布的10月份制造業采購經濟指數(PMI)為49.8%,連續三個月處于50%的榮枯線以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為15.2%,比去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反映出物流運行效率有所提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綜合分析判斷,物流的增速放緩,但是趨穩,結構調整在加快,效率有所提升。這將成為2015年乃至今后一段時間物流業運行的總基調。”

物流業將走向聚集

物流業態的變化,則首先來自“互聯網+”給物流行業帶來的顛覆性變化。

“我們看到很多電商企業大舉進入物流領域,物流企業很難區分它是商貿企業還是傳統企業。互聯網思維構建的園區品牌、公路貨運品牌、物流金融品牌等新型業態也是百花齊放。”李關鵬表示,物流合作的模式由此越來越多元化,競爭對手也越來越模糊化。

同時,“互聯網+”下的差價盈利模式面臨巨大挑戰。物流盈利模式正朝著微利化、隱形化和復合化的方向發展,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物流企業唯有進行商業模式的重構,服務產品的創新,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

何黎明例舉的一組相關數據同樣引發業界高度關注。何黎明稱,市場經濟將更加激烈,從今年前10個月的情況看,物流企業資金周轉率指數回落,主營業務利潤指數仍處于50%以下,反映出企業經營存在著較大的壓力。未來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高,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因此僅靠外部輸血,缺乏內部造血功能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李關鵬進一步表示,隨著土地、勞動力等各種要素資源的全面緊缺,唯有通過機器人、立體庫、信息化等智能終端的廣泛使用,實現以機器代替人的核心科技革命,才能有效降低物流的運營成本,獲取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運營模式倒逼物流行業整合。物流企業必須將自己的小網絡、小循環融入到社會物流平臺的大網絡、大循環中去,才有持續的生命力。物流企業的競爭也將走向共同運作,適應新的市場法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物流商業模式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