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9 20:23:46
一旦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籌碼稀缺性、概念稀缺性’的基礎不存在了,相關的炒作就不一定還會成為主流,所以投資者會更多地從基本面出發,研究判斷這個公司到底是不是有價值的。
每經記者 宋雙
盡管“IPO只需75天”的驚天誤讀已被澄清,但IPO新政仍是市場關注焦點。
一位公募基金權益類投資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IPO新政之后,勢必會影響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注冊制大方向不可逆,推出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節奏不好判斷。
注冊制是大方向
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總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周IPO就重啟了。首先從重啟這件事來說,盡管重啟是必然的,但從時間上來看是超預期的。超預期是因為不論管理層、企業還是整個市場,對IPO重啟的需要確實比大家想象得還要大。上周五新的規范意見推出之后,市場上討論得也很多,而這次出臺的意見也證實了從大方向來看,一定是往發行市場化(方向)去走的,也就是朝著注冊制發展,只是時間和節奏的問題。”
上述滬上投資總監指出,“結合IPO重啟的時間和注冊制推進的節奏來看,說明大家都意識到了實體經濟不好。從整個市場來看,雖然經歷了今年下半年的劇烈波動,但市場還是比較熱鬧的,錢也比較多,目前二級市場仍然是為實體經濟輸血的最好渠道,我覺得對于管理層來說不會不用這個渠道。既然市場受追捧,估值也這么高,實體經濟也需要錢,那么這件事沒有任何理由不做。”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總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新三板說白了已經是注冊制了,主板還是核準制,但大的方向肯定也是往注冊制走。誤讀確實搞得誤會太大,75天太快了。不過就新的規范意見來看,雖然沒有75天這么快,但也比大家原先預計的要快一點。這也表明,注冊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是個政策不斷推進的過程。我們的判斷是先往這個方向靠,我們的注冊制和國外定義的注冊制可能不完全是一個概念,我們想到最可能的處境就是下放到交易所,而交易所的審核又帶著之前核準制的些許色彩,畢竟注冊制和原來的《證券法》也有好多不相容的東西,因此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一定要看到,大方向是不可逆的。”
市場估值或回歸理性
那么,在朝著注冊制推進、直至完成的過程中,機構投資者的理念是否會發生變化?市場又會產生哪些機會和風險呢?
上述華南投資總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家認為注冊制最大的一個風險就是:如果出現上市公司造假這種丑聞,該如何賠款和挽回,起碼從管理層角度來看最擔心的是這個問題,管理層倒不擔心你是發得快還是發得慢,發行節奏是要市場去承受的,而道德上的風險如何控制才是最核心的。”
上述華南投資總經理進一步表示,IPO新政還將影響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風格。“這幾年炒得很熱的創業板,說到底就是在炒‘籌碼+博弈’。所以一旦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籌碼稀缺性、概念稀缺性’的基礎不存在了,相關的炒作就不一定還會成為主流,所以投資者會更多地從基本面出發,研究判斷這個公司到底是不是有價值的,因此我認為對于投資理念的影響肯定是比較大的。”
上述滬上投資總監告訴記者,“證券市場從長期來看還是有其自身的規律。投資收益有兩種來源:一種是來源于企業自身盈利的增長,從經營上給予投資人的回報;另外一種就是投資人自己基于博弈的盈利,我掙的是你虧的,我虧的是你掙的。我覺得未來能夠支撐中國市場核心的可能還是第一種,那就是來源于企業盈利的回報。而A股市場的劇烈波動,或許正是第二種模式在某一時間內占的比重過高,大家都去賺估值的錢,都去賺市場熱情帶來的泡沫的錢。如果是泡沫,就一定會回歸。我們都知道,基于博弈的盈利,最終是零和博弈。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這兩年大家都說泡沫是常態,但我覺得如果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來看,就不是一個常態,還是一個非正常狀態。”
上述滬上投資總監還表示,“怎么去界定常態和非正常狀態的核心基理就是套利原則。現在來看,一級市場的IPO注冊制可能也是一種套利機制,因為如果二級市場估值始終很高,那么一級市場會有無窮的融資的需求,而這種需求目前也是得到管理層的鼓勵的。以前是說證券市場為國企解困,結合眼下的時點來看,證券市場還要為經濟結構轉型以及經濟的企穩回升做服務,那這種服務一定是有代價的。盡管節奏不太好判斷,但從長期來看,IPO的重啟和未來注冊制的發展方向,一定會推動整個市場的估值向理性回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