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12-07 11:35:28
22歲工作,65歲退休,養老保險要交43年才能拿到錢,只能拿9~12年,養老金還一直貶值...如何解決退休延遲的尷尬?
每經編輯 蔡雅蕓
(本文原載于“邦地產”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circle)
“延遲退休”4個字一直狂刷熱度榜,但并非人人都清楚細節如何。
直到中國社科院發布了《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有些人才從相關計劃中,嗅出了一些眉目,但相信這些先知先覺的人,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干部工人沒區別
第一步,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并軌,取消女干部與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將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55歲。
·每3-6年延遲1歲退休
第二步,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到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這也就是說,2018年之前還沒有退休的人,你們都會受到影響。而且1990年(含1990)年出生的女性、1985年(含1985年)出生的男性,都將在65歲退休!
小時候老師教我們活到老學到老,現在我們要活到老干到老。有人安慰自己,晚退休養老金能多一些,太天真!
養老金能拿多久?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今年5月份公布的數據,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男性74歲,女性77歲。
也就是說,65歲退休后,平均男性能拿到9年的退休工資,女性能拿12年退休工資。而如果一個90后女性、85后男性從22歲開始工作,要交43年養老保險才能拿到錢,還只能拿9~12年!
而且現在空氣環境如此惡劣,我國現在肺癌發病率每年增長26.9%,預計到2025年,我國肺癌病人將達到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興許有人還活不到65歲呢~
養老金能拿多少?
邦爺算了筆帳,把自己嚇得不輕——交了43年養老金,到手的錢只夠買菜!
舉個例子,小李,男,現年30歲(1985年生),還有35年退休。以現在每月收入8000元計,按照中國2011~2015平均CPI為2.9%假定,未來35年的平均CPI也為此,那么2050年的月收入應為21758元,才能達到現在8000元的購買力。
但是,再假定小李自22歲工作至今現月收入8000元不變,按個人8%單位20%比例繳納,那么養老金賬戶余額為17920元。每年按平均CPI漲幅2.9%,2050年退休后,小李每月基礎養老金為5024.77元,另外還得加上一點點的政府補貼。
可是就這五千多的養老金,到2050年大概也只能買買菜吧。
而且2009年至2014年,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為2.2%、2.0%、2.5%、2.6%、2.4%、2.9%,都低于同期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以及中國年均2.9%的CPI!
現在存銀行定期都等于貶值,更不要說期待攢43年卻一直貶值的養老金了!
跑贏CPI的只有房子
很多八零后跟邦爺吐槽,65歲再退休肯定是干不動了,實在不行只有辭職。
可如果拼到60歲辭職,未來五年沒有月收入也沒有養老金,就算有了養老金,也不夠養活自己。怎么辦?
與股票、基金、債券不同,房產是唯一可以長年投資的產品。只要房價漲幅跑贏CPI,就是升值的!說說美國,他們的房價在過去100多年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略高于美國的通脹率2.8%。
在中國以房價最堅挺的上海為例,從2000年3327元/平方米的均價到如今的32000元/平方米,漲幅為960%!
65歲后,年紀大了,一旦生病必然需要大筆資金,杯水車薪的養老金根本不抵用。就算未來35年總過房價趨于穩定,按照美國經驗漲幅略高于年均通脹2.9%。我們以3%計算,到了2050年,一套200萬的房子也已升值到562.77萬!
而且房子自己不住,租出去,租金也將是一筆很穩定的收入。
“以房養老”比養老金靠譜
所以房子看起來比養老金靠譜,“以房養老”是不錯選擇。
廣州就出臺了試點政策,如果65周歲老人有房產價值500萬,拿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15155元,直至去世。
其實“以房養老”,本質是住房抵押貸款,上面那種試點便是三種方式之一。
1.老人將房子抵押給政府背景的公益機構或銀行,老人的養老費用由公益機構或者銀行按月提供,老人過世后剩余部分交給他的繼承人。
2.老年人把房子交給福利機構,然后享受福利機構的服務,他的房子由福利機構出租,等他過世后房產由福利機構處置,即所謂的“以房換養”:
3.老人把房產提前賣給公益機構,公益機構一次性把錢給他,他再以較低的價格從公益機構把房子租回來,自己還住在家里,自己付租金。這就是 “以房自助養老”。
以房養老,看起來是不錯的,只不過瓶頸也很多。比如機制上,中國或還沒有完善的制度和機構支撐;觀念上,中國老人”傳子“的傳統會讓很多人不能接受房子拿給”外人“。
目前來說,“以房養老”這種補充養老的方式,更適合手中有多套高品質房產的老年人。
說到這里,您對延遲退休到65歲怎么看呢?(快進入邦地產微信<搜邦地產或real-estate-circle>參與投票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