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12-15 17:52:05
最近一篇題為《預警:鼓勵農民買房,“中國版次貸危機”的惟一禍根!》的微信,引發網友熱議,其作者楊紅旭被質疑歪曲理解中央政策,專業能力受質疑。
每經編輯 吳若凡
(本文原載于“邦地產”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circle)
昨天邦地產在微信上評選了樓市版的宋鴻斌,知名地產評論員、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副院長高票領先。
最近他就在個人微信公眾號“楊紅旭樓市研究”發表了一篇題為:《預警:鼓勵農民買房,“中國版次貸危機”的惟一禍根!》的微信。
但隨后,很多網友和業內人士指出,這篇微信說國家新政將引發新的次貸危機,完全是歪曲了中央鼓勵農民工的政策,專業能力備受質疑。
爭議如此之大,邦爺于是將新華網那篇《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明年經濟工作六大信號》找出來,仔細閱讀了其中關于“住房改革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內容。
讀完之后,不禁對這位副院長的解說感到驚訝:為什么一個鼓勵農民工在遷徙地安家落戶的政策,會被簡單粗暴地引向“引發中國版次貸危機”?難道這是想靠質疑中央政策搏出位、刷存在感?
先看看楊院長的判斷忽略了哪些事實真相吧~
房子,農民工買得起!
楊紅旭的邏輯是:要想讓農民工買房,國家就要降低貸款門檻。但美國金融海嘯的根源就是銀行給收入低、還貸能力差的非洲裔、拉美裔等家庭放貸,而且首付低至5%或零首付,最終資不抵債爛賬叢生,多因素累積導致美國次貸危機出現。
所以,楊院長認為,不能給窮人放貸,不能讓窮人買房,因為他們買不起,他們最終是無力償還貸款,償還不起貸款,銀行就會關張,就會引發金融海嘯。中國版次貸危機或許會就此形成。
但事實是,房子早就成為了一些農民工娶妻的標配,很多農民工早就買房了(但絕大多數是在家鄉或一些普通二三線城市)。
而且,現在不少農民工收入遠超白領。有機構調研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普通農民工每天的工資大約300~400元,一些技術性更強的藍領,每個月工資上萬都是有的,完全可以算作高收入人群。
而且隨著農村集體用地流轉,宅基地的確權,中國農民有望成為城市里最富裕的群體之一。君不見,北京、上海的農村,每每因為拆遷、征地而暴富。
不過這群人要在大城市買房子,的確有一些門檻。比如,由于包工頭繳金納稅不規范,一類人群不符合貸款條件,購買需求遭制約。
但遭制約不代表不買,這部分需求一旦釋放,他們的購買力可能遠超白領。要知道,農民工平常沒有什么業余活動,沒有應酬,不用擠公交,吃住都在工棚和工地...這樣算來,他們的月支出遠低于很多普通員工,月收入又不低,想想這部分人的每月可支配收入有多少?說他秒殺那些每月擠擠地鐵、喝喝星巴克的白領也毫不夸張。
所以,這部分人群完全事是有能力貸款的。而非這名偽專家所說,這群人是無力買房,買不起房的人。所以麻煩這位自稱磚家的仁兄先去了解下農民工的收入再來斷言他們是否買得起房,有沒有還款能力。沒在生產一線工作過的人,也就剩下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了。
貸款,農民工還得上!
這位磚家說農民工去中西部地級市和縣城購房,是潮流。但實在不知他是從哪兒得來的消息,還說這是潮流。
農民工其實完全是可以選擇在大城市周邊的城市選擇買房的,就比如上海周邊的嘉興、余杭、昆山、啟東,太倉均價在5000元/平左右,嘉興在6000/平。
而且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的精神是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促進農民工在城鎮定居落戶。面對外籍人士和農民工的戶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都會同步推進。
中國通過社會制度的創新來均衡城市發展的不平衡,實現社會均衡發展,是大勢所趨,可預想,在戶籍和住房之外,城市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外籍人士,在就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低收入群體補貼\失業救濟等各類基本福利待遇上,也會提高,還了歷史上“不公平”造成的“欠賬”。
這么簡單地舉幾個點,就已經能看出這位磚家的“斷章取義”。
現在房地產業內,總是有一些人打著專家的旗號,卻不做專家該做的是,總是不用科學的方法和事實來說明問題。要么通過歪曲事實來博得大眾眼球,進而抬高自己走穴費用。要么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需求,而不顧事實的發表自己高論,誤導普通老百姓的人。
所以,大家在看磚家聽分析的時候,也得長個心、帶上腦,才不會被各種“宋鴻斌”忽悠,弄出些“怒毆”的鬧劇。
附新華社原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