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5 22:05:41
中金公司研報就認為,若12月美聯儲首次加息靴子落地,金屬價格會有小幅反彈,將帶來波段性投資機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修眉
每經記者 黃修眉
“貶有多深,色有多強”,在人民幣匯率連跌和美聯儲加息預期逼近雙重因素下,國內商品市場卻有一個板塊連續走強,那就是有色金屬板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前幾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錫、鋅、鉛、鎳、銅等有色金屬期貨主力約合連續上漲,給跌入熊市許久的大宗商品市場添上一抹亮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15日,有色金屬期貨板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調。
在業內人士看來,有色金屬期貨板塊上漲背后有人民幣兌美元走低、人民幣計價的金屬價格上升的因素。但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逼近,加息前迎來一波跌勢情有可原。中金公司研報就認為,若12月美聯儲首次加息靴子落地,金屬價格會有小幅反彈,將帶來波段性投資機會。
金屬期貨受益上漲
一石激起千層浪,人民幣匯率走低為國內有色金屬期貨板塊吹去清風。截至12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七連跌,累計跌超708個基點,由前一日的1美元兌人民幣6.3851元跌至的1美元兌人民幣6.4559元。而在人民幣匯率走低的這7天里,國內大宗商品市場有色金屬板塊迎來一波漲勢。
截至12月15日,滬錫期貨主力合約1601有5個交易日收陽,共漲6.04%至88820元/噸;滬鋅期貨主力合約1603在7個交易日共漲1.52%,報12725元/噸,滬鋁期貨主力合約1601則從本月初就開啟了一波連續上揚走勢,至今已漲4.24%,報10575/噸;滬銅期貨主力合約1602則在7個交易日內上漲2.92%,報35620元/噸。
深究其背后的邏輯,廣發證券分析師巨國賢等在《貶有多深,色有多強》的報告中認為,近期人民幣兌美元走低帶動國內金屬價格上漲。全球大宗商品金屬定價核心在美元,走低造成人民幣計價的金屬價格上升。因此未來若美元繼續走強,有色金屬期貨走勢值得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從2011年起,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逐漸跌入熊市深水區,包括中國在內的商品市場備受煎熬。為了抵御大宗商品“寒冬”,各行業強力推行供給側改革,有色金屬行業掀起了一波聯合減產潮。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減產對短期走勢形成支撐作用。
國金證券分析師陳炳輝最新發布的研報就指出,在需求低迷之際,行業協議減產有助于大宗商品品種價格與企業利潤的回升。目前供給側改革與收縮的進行正在推進,預計效果將不斷顯現,特別是年關前后,企業退出的數量將會增加,為此看好有色金屬在當前至明年一季度的行情。
另外,人民幣匯率變動帶去有色金屬商品價格上漲,廣發證券還提醒A股多個公司也會受益。巨國賢指出,假設人民幣計價的金屬價格上漲10%,諸如中金黃金、西藏珠峰、云南銅業、馳宏鋅鍺和云鋁股份等礦業公司的每股收益將有不同程度上漲,值得關注。
關注美聯儲加息
至于12月15日有色金屬板塊出現的小幅回調,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美聯儲加息結果公布在即,對商品價格形成壓制情有可原。12月15日,除滬錫期貨主力合約1601外,滬鎳、滬鋁、滬鋅、滬銅、期貨的主力合約均有小幅度回調,比例在0.1~1.22%之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美聯儲加息結果將在北京時間17日凌晨3時公布,在此之前,全球股市情緒不一,漲跌互現。以日經225指數和香港恒指為代表的亞洲市場避險情緒嚴重。而包括美國三大基準股指、德國DAX指數、法國CAC指數在內的歐美市場近期跌幅收漲至微漲,表明其逐步消化美聯儲加息預期。
“美聯儲加息對有色金屬的價格影響巨大。”中金公司分析員陳彥、董宇博在研報中表示,通過分析美聯儲過去四次加息周期中,首次加息時點前后的金、銅價格表現后發現:通常在首次加息前,金屬價格出現一輪提前下跌,以反映市場對加息的預期。而在首次加息完成之后,市場情緒釋放,價格存在小幅反彈的空間。
中金公司研究歷史數據后得出,有色金屬股票指數與CRB價格指數(美國商品調差局大宗商品指數)相關系數達65%。以2004年以后的數據為基礎,分品種測算:黃金、銅、鉛鋅、鋁板塊股價與金屬價格相關系數分別為50%、69%、52%、32%,其中金、銅板塊的相關性較為顯著。因此,中金認為,若金屬價格反彈,推動相關系數較高的個股受益,存在一定的波段性行情機會。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金公司也指出,首次加息后出現的短期反彈,很大程度上是市場修正在前期加息預期中累積的超跌,而不是一輪獨立的行情。向前看,明年需求仍然疲軟,總體價格中樞隨著中國進一步的結構調整而向下移動。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價格下移將導致的礦山停產壓力加劇。由于關停時點難以預測,有色金屬或在價格下行的大趨勢下有階段性的反彈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