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2016資本市場:游戲規則與國際接軌 短期陣痛難免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31 00:31:59

眾所周知,A股素來有“散戶市場”之稱。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散戶持有A股流通股比重高達83.5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孫宇婷    

每經記者 孫宇婷

眾所周知,A股素來有“散戶市場”之稱。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散戶持有A股流通股比重高達83.55%!

而散戶與機構的持股比例,是衡量一個資本市場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以美股為例,當前散戶在美股中的持股比例僅三成左右,各類機構投資者才是市場的主角。不過仔細梳理美股的百年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美股也曾經歷過散戶持股超過90%的“蠻荒時期”。通過分析美股的發展歷程,有哪些經驗值得A股借鑒?

在海外成熟市場上,機構投資者扮演著主導角色,一般而言,股市成熟度越高,投資機構化的發展趨勢就越顯著。目前,美股市場2/3以上的日交易額由機構投資者完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美股的主要參與者也是散戶,散戶持股市值一度達到90%以上。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機構投資者的比重不斷增加,尤其是投資基金、養老金和境外機構投資者,在美股市場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股“去散戶化”耗時半個世紀 養老金投資終成市場主力

美股早期:散戶持股一度超九成

歷史上,美國散戶大規模地參與股市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史稱“咆哮的20年代”。

上世紀20年代,擴大的自由貿易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促進了美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汽車、無線電收音機和日用化工行業出現蓬勃發展,大批手握閑錢的民眾開始進入股票市場投機。

隨著股價的不斷攀升,公眾購買股票的熱情也隨之高漲,持有股票的人群迅速擴大,很多人開始向銀行和證券公司貸款買股票,股市交易量不斷創出新高。

1927年~1929年間,道瓊斯工業指數翻了一倍,股市達到鼎盛,當時散戶持有流通股市值達到90%以上。與此同時操縱股市、內幕交易、欺詐等犯罪行為層出不窮,整個市場暗潮涌動。

高杠桿崩潰引發的股市崩盤和隨之而來的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令大眾財富遭到了巨大損失,1550萬個家庭的住宅喪失抵押贖回權。在這次大崩盤后,美國政府分別頒布了《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對證券的發行和流通市場進行管理。

二戰后:養老金和共同基金崛起

1945年至1972年,美國經濟進入二戰后的黃金發展期。美國股市的投資者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散戶明顯減少,以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為主體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得到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二戰后頭20年,即1945年至1965年,美國國內散戶持股市值不斷下降,但整體降幅趨于平緩,散戶占比一直高于85%。這種緩慢減少的格局一直維持至六十年代初期。1965年,成為一個分水嶺,散戶持股市值占比快速從當年的約85%,在不足20年時間內降至六成。

隨著20世紀60年代初牛市的結束,華爾街進入一個大變革時代,以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迅速崛起。分散投資且收益率高的共同基金不斷受到投資者青睞,1950年至1970年,共同基金的數量由98只增加到361只,基金規模由25億美元擴展到480億美元。

1978年,美國創設了著名的私人養老金401(K)計劃,這是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根據規定,雇員在轉換工作或退休時,可將401(K)等企業年金計劃的資金劃轉,避免不必要損失。

隨著社會保障計劃和私人養老金制度的完善,到了1970年,養老金計劃的范圍已由50年代占私人部門勞動力的25%,提升至45%,逐步成為市場主要的機構投資者。此后,由于養老保險金收益免稅的激勵政策,私營雇主繳納養老保險金計劃的比例也快速提升。

20世紀70至90年代:投資基金和外資迅速崛起

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全球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挑戰,美國分業經營制度削弱了銀行的競爭力,加劇了金融脫媒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美國金融監管從嚴格管制轉向依賴市場調節機制,在金融脫媒倒逼下,開啟了利率市場化進程。1970年至1986年,美國耗時16年完成了以存款利率市場化為核心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利率市場化后,美國居民部門持有的現金和存款資產比例快速下降,從1985年最高的23%,下降至1999年的最低10%,存款加速搬家。1985年至1999年間,居民持有股票和基金份額一度升至51%。

同期,境外機構投資者持股力度開始加大。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推動美國經濟走出“滯漲”陰影,國際資本向美國回流,境外機構投資者紛紛將目光投向美國,為股市上漲輸送大量資金。

與此同時,401(K)計劃也在迅速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401(K)計劃的股票投資中,近八成是股票型基金。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加速提升,并于2001年達到46%,首次超過居民部門(44%)。

21世紀以來:居民間接投資比例加大

進入21世紀,安然和世通財務造假案的先后曝光,不僅造成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以及監管層的極度不信任,更直接推動了強化企業內部治理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出臺。

接連的財務造假事件激發了美國機構投資者的維權意識,對沖基金成為最活躍的機構投資者。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并引發金融風暴。危機拖累對沖基金受重創,價值縮水。同期,散戶持股市值占比從2007年的53.7%大幅下降至四成以下。

緊隨其后,對沖基金圈內“麥道夫騙局”與帆船集團詐騙丑聞兩起大案的陸續曝光,讓身陷次貸危機的美國金融雪上加霜。2010年7月,為了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美國當局頒布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即新的美國金融改革法案。

為了鼓勵機構投資者長期持股,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養老金投資的發展。此外,對長期資本利得實施所得稅減免政策,使機構投資者愿意長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從次貸危機中恢復的美國資本市場,也從2009年3月起,開啟了長達六年的慢牛。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美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得到了長足發展,美國家庭更傾向于將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打理。

在美國資本市場信披制度趨嚴、違規成本加大的背景下,美國居民部門更多選擇通過機構投資入市。股市高收益及居民資產配置中對共同基金、養老金資產配置比例的不斷提升,為投資機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共同基金、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比例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2013年,以共同基金、退休金、保險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占比達61.6%;美國家庭投入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增加了4820億美元,而個人直接投入股票的資金減少了2990億美元。

A股散戶比例超八成 養老金入市有望改善投資者結構

每經記者 孫宇婷

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資本市場迅猛發展,市場參與主體的結構也開始出現變化:公募基金、保險、券商、社保基金、QFII和私募這六大機構逐漸成長為A股的主要機構投資者。

記者統計機構過往持倉發現,QFII和私募近幾年迅速崛起,但A股中小散戶占主導地位的投資者結構仍然未改善。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個人投資者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達到83.55%。

私募QFII迅速崛起

通過梳理2011年來A股市場機構持倉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伴隨滬深兩市規模擴張,公募基金、保險、券商、社保基金、QFII、私募等六大機構所持流通市值由2011年末的1.97萬億元,穩步上升至2015年三季度末的2.72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保險和券商是A股市場上機構投資主角。近幾年來,私募基金和以QFII為代表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崛起勢頭明顯,社保基金持倉則延續了平穩增長。

根據Choice終端數據,在剔除大股東所持流通股后,記者計算發現,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A股公募基金、保險、券商、社保基金、QFII、私募等六大機構持股市值占同期流通市值比例為16.45%。其中,公募基金占比最高,達7.6%,保險次之(5.81%),券商(1.11%)、社保基金(0.91%)、QFII(0.48%)和私募(0.54%)緊隨其后;其余83.55%的部分均為散戶持股,A股“散戶化”的情況可見一斑。

通過追蹤最近四年上述六大機構資金流趨勢,記者發現,公募基金持股市值雖然一直在機構中一馬當先,但其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卻在不斷縮小。

據記者計算,2011年~2014年,公募基金占比分別為17.46%、16.54%、14.27%和10.87%,下降趨勢非常明顯。而同期社保基金、QFII和私募持股市值則穩步上升。隨著市場的波動,保險公司持倉亦明顯波動。

進入2014年,尤其是下半年A股一路高歌猛進,滬指全年暴漲52.87%,機構持倉隨之水漲船高,持股市值較上年同期大漲1.05萬億元。但在這一階段,機構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反而同比下滑至21.59%,籌碼逐漸分散,QFII異軍突起,超過了社保基金和券商持股市值,私募持倉也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A股仍是“散戶為王”

在素有“散戶市”之稱的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仍為第一大投資力量,對市場走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計算發現,2011年至2014年間,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流通股比重分別為73.3%、72.98%、77.02%、78.41%。算上2015年第三季度末的83.55%,總體上看,個人投資者持倉占流通市值比重呈上升趨勢。

此外,根據中登公司月報數據,截至2015年6月底,在A股所有個人投資者中,20.52%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不足1萬元人民幣,48.16%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位于1萬元和10萬元之間,23.44%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流通市值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持有股票流通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加起來不足8%。

由于6月底A股流通市值高達47萬億元,這意味著,超過2/3的投資者所持股票市值總額不足總流通市值的5%,九成左右個人投資者持有的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不足總流通市值的17%。

可見,個人投資者仍以持股10萬元以下的散戶為主。在散戶主導的市場結構下,股市短視和非理性特征明顯。

與之相對應的是,截至2013年,美國投資基金、養老金和保險三類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美股流通市值的45%,而今年第三季度止,A股三類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同期流通市值比重不足15%。一位券商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三類機構投資者在股市中的權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標的市場是否健康成熟。

目前,我國養老金入市的規模和時間表是備受市場關注的兩大問題,據《證券日報》報道,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資金委托投資運營正在提速,目前人社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正在起草養老金運營管理細則。據測算,最高將有6000億元的養老金入市,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優化A股投資者結構。

今年以來,另一大亮點是私募產品呈爆發式成長。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10月底,2015年國內新成立的私募產品數量達15633只,早已超過2014年全年的發行量。

隨著私募基金逐步得到市場認可,私募行業已經吸引越來越多機構加盟,今年以來多家銀行、信托等開始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10月底,已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4.89萬億元,比上月增加3870億元;百億以上私募機構達到85家,環比增加10家。

隨著國家政策大力鼓勵機構入市以及A股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機構投資者未來市場權重上升可期,前述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機構投資者占主導,一方面有利于A股‘去散戶’化,同時機構也需要解決投資風格散戶化的特征,提升自身投資能力,進而吸引散戶通過機構投資者間接參與股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