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商學院

每經網首頁 > 商學院 > 正文

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中國智造突圍 沒有夕陽行業 只有夕陽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31 00:45:16

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2015年初,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在網絡引起不小的轟動。一邊是國內制造業壓力加劇,另一邊卻是國人在國外瘋狂掃貨。這背后折射的是隨著公眾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需求也向中高端轉移。

2015年11月以來,官方多次強調從供給側著力經濟調整。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就制造業而言,供給側調整就是通過生產技術等創新來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

談轉型升級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

NBD:PPI持續下滑、PMI位于榮枯線以下。您如何看待當前制造業現狀?轉型升級有哪些路徑?

劉峰:目前制造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原來依靠投資驅動,大規模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模式已經很難為續,大量過剩產能需要出清。在近幾年,我國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亮點,未來產業升級轉型的方向也逐漸明確。

我認為現在產業轉型升級有兩個動能,一是傳統行業利用智能制造技術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的生產,并實現生產方式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同時,將產品制造與服務一體化來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在成衣制造,裝備制造等領域到出現了一些成功轉型的企業,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經驗。二是依靠新的技術突破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在新興產業領域,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等發展得比較快,規模也比較大;但是其他新興產業,如3D打印、精準醫療等多處于研究和產業布局階段,大規模應用還不成熟。

NBD:中央提出加強供給側的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劉峰:長期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需求刺激政策。發展到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矛盾和特點發生了變化,需要強化供給側政策的功能。就制造業而言,供給側政策需要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一方面,擴大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素的有效供給,提升創新能力、提升全員素質、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要素供給的效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另一方面,做好“減法”,重點是政府要簡政放權、加強政策制度協調性,降低企業轉型升級的社會成本,給企業松綁,給企業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NBD: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行業在轉型升級中有哪些好做法?

劉峰:我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總體上看,傳統制造業更多的要向“客戶驅動型”制造升級,在C2M的大框架下來探索自身升級的路徑。

談智能制造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

NBD:在您看來,我國的智能制造目前處于什么水平?有哪些挑戰?

劉峰:智能制造是個很泛的概念,主要特點包括數據驅動,生產系統自感知、自組織等特點。我國多數制造業總體上還處于自動化的階段,也有一些行業的智能制造開始起步。中國制造業要進入智能制造階段,還需要補一些課,如精益生產的課、工業工程的課。同時,中國智能制造與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特點應該不一樣,我們更多的是要做“客戶驅動型”的智能制造,在C2M的大框架來布局。

我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智能制造上還面臨一些共同的挑戰。首先是技術問題,傳感器、芯片、控制軟件、安全控制等核心技術需要突破。另外,還有成本問題,因為智能制造系統升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另外有兩點挑戰,現在很少人提及,一是數據的權屬問題,二是智能生產系統出現故障和造成損害的法律責任界定問題。

NBD:“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

劉峰:在2006年,我國發布了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并非意味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只是對這一戰略的深化。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科技發展路徑主要是學習引進西方成果,然后消化吸收再創新。

在現階段,我認為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效率更高,因為這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往前走一點,風險小,成本低,效益好。政府可能希望企業更多研發顛覆性技術,但從企業成本效益角度考慮,還是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路徑更具可行性。

NBD:您認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應避免哪些誤區?

劉峰:一是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現在談到制造業升級,必然談到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并以其為標桿。但我國的制造業基礎底子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德國、美國差別很大,不能簡單模仿,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自身發展需求的道路;二是避免短缺思維和冷戰思維,認為我們缺什么,就應重點做什么,甚至追求大而全,開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產業技術研發布局。這不利于我們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分工下,應該更多地做我們擅長的事。

精彩觀點

我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的制造業基礎底子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德國、美國差別很大,不能簡單模仿,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自身發展需求的道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馮彪 2015年初,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在網絡引起不小的轟動。一邊是國內制造業壓力加劇,另一邊卻是國人在國外瘋狂掃貨。這背后折射的是隨著公眾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需求也向中高端轉移。 2015年11月以來,官方多次強調從供給側著力經濟調整。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就制造業而言,供給側調整就是通過生產技術等創新來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 談轉型升級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 NBD:PPI持續下滑、PMI位于榮枯線以下。您如何看待當前制造業現狀?轉型升級有哪些路徑? 劉峰:目前制造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原來依靠投資驅動,大規模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模式已經很難為續,大量過剩產能需要出清。在近幾年,我國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亮點,未來產業升級轉型的方向也逐漸明確。 我認為現在產業轉型升級有兩個動能,一是傳統行業利用智能制造技術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的生產,并實現生產方式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同時,將產品制造與服務一體化來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在成衣制造,裝備制造等領域到出現了一些成功轉型的企業,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經驗。二是依靠新的技術突破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在新興產業領域,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等發展得比較快,規模也比較大;但是其他新興產業,如3D打印、精準醫療等多處于研究和產業布局階段,大規模應用還不成熟。 NBD:中央提出加強供給側的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劉峰:長期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需求刺激政策。發展到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矛盾和特點發生了變化,需要強化供給側政策的功能。就制造業而言,供給側政策需要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一方面,擴大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素的有效供給,提升創新能力、提升全員素質、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要素供給的效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另一方面,做好“減法”,重點是政府要簡政放權、加強政策制度協調性,降低企業轉型升級的社會成本,給企業松綁,給企業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NBD: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行業在轉型升級中有哪些好做法? 劉峰:我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總體上看,傳統制造業更多的要向“客戶驅動型”制造升級,在C2M的大框架下來探索自身升級的路徑。 談智能制造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 NBD:在您看來,我國的智能制造目前處于什么水平?有哪些挑戰? 劉峰:智能制造是個很泛的概念,主要特點包括數據驅動,生產系統自感知、自組織等特點。我國多數制造業總體上還處于自動化的階段,也有一些行業的智能制造開始起步。中國制造業要進入智能制造階段,還需要補一些課,如精益生產的課、工業工程的課。同時,中國智能制造與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特點應該不一樣,我們更多的是要做“客戶驅動型”的智能制造,在C2M的大框架來布局。 我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智能制造上還面臨一些共同的挑戰。首先是技術問題,傳感器、芯片、控制軟件、安全控制等核心技術需要突破。另外,還有成本問題,因為智能制造系統升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另外有兩點挑戰,現在很少人提及,一是數據的權屬問題,二是智能生產系統出現故障和造成損害的法律責任界定問題。 NBD:“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 劉峰:在2006年,我國發布了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并非意味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變化,只是對這一戰略的深化。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科技發展路徑主要是學習引進西方成果,然后消化吸收再創新。 在現階段,我認為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效率更高,因為這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往前走一點,風險小,成本低,效益好。政府可能希望企業更多研發顛覆性技術,但從企業成本效益角度考慮,還是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路徑更具可行性。 NBD:您認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應避免哪些誤區? 劉峰:一是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現在談到制造業升級,必然談到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并以其為標桿。但我國的制造業基礎底子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德國、美國差別很大,不能簡單模仿,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自身發展需求的道路;二是避免短缺思維和冷戰思維,認為我們缺什么,就應重點做什么,甚至追求大而全,開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產業技術研發布局。這不利于我們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分工下,應該更多地做我們擅長的事。 精彩觀點 我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產品。傳統行業可以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改善產品性能,也可以改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的制造業基礎底子薄,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德國、美國差別很大,不能簡單模仿,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自身發展需求的道路。
中國智造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