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06 00:57:38
在股指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后,監管機構并不是無事可做,而是應當讓投資者發熱的頭腦回歸冷靜和理性,避免出現恐慌性的拋盤。因此,監管者有必要把握這寶貴的時機,對癥下藥釋放信息,對投資者進行合理的引導。
每經編輯 余豐慧
◎余豐慧
熔斷機制不應該是簡單的一“斷”了之,監管機構應該在熔斷期間有所作為。
在股指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后,監管機構并不是無事可做,而是應當讓投資者發熱的頭腦回歸冷靜和理性,避免出現恐慌性的拋盤。因此,監管者有必要把握這寶貴的時機,對癥下藥釋放信息,對投資者進行合理的引導。
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美國的經驗。2015年8月24日,紐約股市三大股指開盤大跌,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早盤曾一度下挫逾1000點,跌破16000點大關。當日開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比前一交易日下挫829.79點,至15629.96點,跌幅為5.04%。標普500指數下跌91.72點,至1970.89點,跌幅為4.6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大跌283.27點,至4422.77點,跌幅為6.02%。由于觸發熔斷機制,紐約股市一度暫停交易。重新開盤后,三大股指有所回升,跌幅收窄。
在上述案例中,熔斷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熔斷停盤期間,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得到舒緩,逐漸恢復理性。這是因為監管機構沒有閑著——由于引發當天大跌的主要因素是市場和投資者擔心美國經濟出現反復,再次顯露衰退跡象,為此當三大股指下跌到4%時,美聯儲、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紐交所等紛紛出面表態,釋放信息稱美國經濟沒有再次衰退的根據和基礎,相關統計部門也公布最新失業率繼續創出新低的訊息——正是這樣積極的應對,使得恢復交易后股指跌幅迅速收窄,最終收盤穩住了股指。
A股市場推出熔斷機制同樣應該借鑒國外的先例。比如,針對本周一“減持潮來襲”的相關利空,監管機構是否可以考慮在第一時間就把消息釋放出來,對市場投資者加以引導,消減恐慌性的拋盤行為。但實際上,中國證監會發言人一直到周二開盤前,才就大股東集中減持的猜測回應稱“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這一對穩定股市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在周一第一次熔斷前或者熔斷停盤15分鐘內就及時發布,相信對于瞬息萬變的股市將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從偏遲緩的反應來看,相應的監管方式還有比較大的改進空間,監管思維也需要有所轉變。
股市熔斷機制是舶來品,一旦推出后,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對監管部門可以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股市急漲急跌、觸碰熔斷機制的情況下,監管層應該快速分析判斷出導致市場出現極端波動的原因何在,只有在第一時間里診斷出病癥,才能對癥下藥,披露穩定市場的信息或警示市場的風險。
對于熔斷機制這樣的舶來品,監管機構、交易所、投資者,都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只有在經歷本周這樣的股市波動后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避免下一次重蹈覆轍,才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