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商務部回應“貿易虛高”質疑:部分貨物提前趕在12月出口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1 00:39:23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12月份出口如果說稍有異常主要是季節性因素,有一部分出口本來應該在1月份和2月份,往前趕了,主要是這個因素。”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胡健

1月20日,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5年全年的商務運行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會上正面回應了12月貿易虛高問題。

他認為:“12月份出口如果說稍有異常主要是季節性因素,有一部分出口本來應該在1月份和2月份,往前趕了,主要是這個因素。”

展望2016年,沈丹陽表示,2016年中國外貿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復雜嚴峻,下行壓力依然很大,不排除今年1月份出口數據不會那么漂亮。

出口增加因季節性因素

海關總署1月13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2月份以人民幣計價進口同比下降4%,出口同比增長2.3%,12月份貿易順差3820.5億元人民幣。

這一數據表現要優異于2015年全年數據。去年全國進出口總值24.58萬億元,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14.14萬億元,下降1.8%;進口10.45萬億元,下降13.2%。

此前有分析人士表示,自2015年“8· 11”匯改之后,境內外匯差較大,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上升,這些虛假貿易往往通過海關特殊監管區流轉。

在被問到航運業時,沈丹陽借著話題列舉了12月進出口表現回溫的三個因素。其一是外貿穩增長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其二是結構調整繼續優化,12月份一般貿易增長1.4%,民營企業出口增長7.9%,而機電產品出口在12月份也是正增長,增長0.2%。

另外就是12月份的出口增長有一個季節性集中出口的因素。“春節臨近,加上大家希望在2015年出口能夠稍微增長一點或者少降一點,所以12月份的出口,有一部分是在年前集中搶出來的出口,一些企業把1月份出口的貨物搶在2015年底前出口。”

針對“8·11”匯改后境內外匯差加大,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在上升的說法,沈丹陽明確表示,“12月份出口如果說稍有異常主要是季節性因素。”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也撰文分析虛假貿易推高出口數據的說法不實,鄧認為,12月出口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有效匯率貶值+外需回暖”。

面臨較大貿易救濟壓力

2015年中國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的涉案數量和金額確都有所下降,但“中國制造”在全球仍面臨較大的貿易救濟壓力。

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年中國出口產品共計遭遇22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85起,案件數量較2014年下降12%,其中反傾銷案件67起,反補貼案件8起,保障措施案件10起;全年涉案金額80億美元,較2014年下降24%。

沈丹陽說,僅以2011~2015年國外對中國發起的案件為例,每年涉案平均金額約110億美元,累計涉案金額約550億美元。國外救濟措施實施期限最少為5年,而實際上大多數措施的實施期限達到10年甚至更長,這就對中國出口的抑制作用更為負面。

據他披露,每年對中國外貿的整體影響約為1400億~1500億美元左右。

日內瓦時間2016年1月18日下午,世貿組織緊固件反傾銷措施爭端案執行之訴上訴機構再次裁定,歐方對中國產品維持至今的反傾銷措施違反世貿規則。

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表示,這是中國入世以來針對其他成員執行世貿爭端裁決的措施第一次提起的執行之訴,并獲得執行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全面支持。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08年,中國緊固件對歐盟出口金額達到10.8億美元。經歷近十年的跨國官司,盡管我國最終獲得全面勝訴,但是到2014年已降至8000萬美元,僅剩一個零頭了。

沈丹陽說,當前,中國遭受國外貿易摩擦影響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機電、化工等附加值較高的企業,涉及的企業數量很多,貿易摩擦直接影響中國相關產業的就業,也削弱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胡健 1月20日,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5年全年的商務運行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會上正面回應了12月貿易虛高問題。 他認為:“12月份出口如果說稍有異常主要是季節性因素,有一部分出口本來應該在1月份和2月份,往前趕了,主要是這個因素。” 展望2016年,沈丹陽表示,2016年中國外貿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復雜嚴峻,下行壓力依然很大,不排除今年1月份出口數據不會那么漂亮。 出口增加因季節性因素 海關總署1月13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2月份以人民幣計價進口同比下降4%,出口同比增長2.3%,12月份貿易順差3820.5億元人民幣。 這一數據表現要優異于2015年全年數據。去年全國進出口總值24.58萬億元,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14.14萬億元,下降1.8%;進口10.45萬億元,下降13.2%。 此前有分析人士表示,自2015年“8·11”匯改之后,境內外匯差較大,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上升,這些虛假貿易往往通過海關特殊監管區流轉。 在被問到航運業時,沈丹陽借著話題列舉了12月進出口表現回溫的三個因素。其一是外貿穩增長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其二是結構調整繼續優化,12月份一般貿易增長1.4%,民營企業出口增長7.9%,而機電產品出口在12月份也是正增長,增長0.2%。 另外就是12月份的出口增長有一個季節性集中出口的因素。“春節臨近,加上大家希望在2015年出口能夠稍微增長一點或者少降一點,所以12月份的出口,有一部分是在年前集中搶出來的出口,一些企業把1月份出口的貨物搶在2015年底前出口。” 針對“8·11”匯改后境內外匯差加大,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在上升的說法,沈丹陽明確表示,“12月份出口如果說稍有異常主要是季節性因素。”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也撰文分析虛假貿易推高出口數據的說法不實,鄧認為,12月出口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有效匯率貶值+外需回暖”。 面臨較大貿易救濟壓力 2015年中國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的涉案數量和金額確都有所下降,但“中國制造”在全球仍面臨較大的貿易救濟壓力。 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年中國出口產品共計遭遇22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85起,案件數量較2014年下降12%,其中反傾銷案件67起,反補貼案件8起,保障措施案件10起;全年涉案金額80億美元,較2014年下降24%。 沈丹陽說,僅以2011~2015年國外對中國發起的案件為例,每年涉案平均金額約110億美元,累計涉案金額約550億美元。國外救濟措施實施期限最少為5年,而實際上大多數措施的實施期限達到10年甚至更長,這就對中國出口的抑制作用更為負面。 據他披露,每年對中國外貿的整體影響約為1400億~1500億美元左右。 日內瓦時間2016年1月18日下午,世貿組織緊固件反傾銷措施爭端案執行之訴上訴機構再次裁定,歐方對中國產品維持至今的反傾銷措施違反世貿規則。 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表示,這是中國入世以來針對其他成員執行世貿爭端裁決的措施第一次提起的執行之訴,并獲得執行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全面支持。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08年,中國緊固件對歐盟出口金額達到10.8億美元。經歷近十年的跨國官司,盡管我國最終獲得全面勝訴,但是到2014年已降至8000萬美元,僅剩一個零頭了。 沈丹陽說,當前,中國遭受國外貿易摩擦影響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機電、化工等附加值較高的企業,涉及的企業數量很多,貿易摩擦直接影響中國相關產業的就業,也削弱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貿易虛高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