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02-19 10:57:12
“如果按照現在的發電方式進行計算,(從CO2減排的角度)電動汽車幾乎沒有意義”。他通過長達50頁PPT系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現有的發電方法不改變的前提下,將內燃機的實際油耗改善大約25%,CO2排放量就能達到與電動汽車相同水準。
假設不考慮排放問題,單純從消費角度買電動汽車是否劃算呢?他表示,按照德國的電費與汽油價格比較:C級電動汽車的實際電耗是21.2KWh/100km,實際使用成本是6.18歐元,而2015年汽油價格是1.28歐元/L,C級創馳藍天發動機汽車的實際油耗是5.2L/100km,實際使用成本是6.66歐元,二者相差不大,“目前電動汽車還很少就已經是這種狀態,如果綠色發電稅增加的話,油/電費用就會換位,使用PHEV的人們還會充電嗎?”
要想真正達到節能減排作用,又該如何做呢?“現在世界各國采用的辦法都是增加稅金,但我希望不是在稅金上采取對策,而應該在燃料上采取對策,讓燃料漲價,在燃料上加稅金,比如對汽油加汽油稅之類的,這樣大家就會去買真正的燃油性能比較好的車”,人見光夫告訴記者。
徐向陽認為,我國各項補貼政策就是為了節能減排,油耗低、碳排放低,耗電低就該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過去汽油車理論上排量越低排放越少,現在要修正政策,還是回到本位上去,不要以排量為標準,應該以油耗為標準。
國家補貼
應支持汽車技術進步
人見光夫也承認,考慮到可以用再生能源來發電,即使考慮全程碳排放,內燃機汽車也是無法和電動車相提并論的。當前,我國也正在積極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火力發電,發展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多種發電形式。根據2015年國電電力數據,火電企業發電量同比下降10.12%,水電企業和風電企業發電量都呈現兩位數增長。
根據《規劃》,擬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業界人士普遍預測,到2020年中國汽車產能將達40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屆時也僅占比5%。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能否跟得上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張的步伐呢?
面對仍占據絕對市場的傳統汽車市場,我國政府又如何指導其發展的呢?根據《規劃》,到2020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100KM,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100KM以下。從2015年到2020年,工信部為當年生產乘用車設立的平均油耗目標分別為一百公里6.9升、6.7升、6.4升、6升、5.5升和5升。另外,傳統汽車排量越大繳稅越多,有關部門針對1.6L以下車型實施為期一年兩個月的購置稅減半政策。
對此,人見光夫認為,大排量高稅金這種稅制是低成本油耗改善及Nox削減的大障礙,“出現新環境技術時,不要用測試模式油耗來推算效果,而是要考慮實現環境改善時的狀態,應該檢證該技術是否切實可行”。
徐向陽也認為,國家的補貼政策應該是支持技術進步的,2016年燃油限值是6.7L,假如設定低于油耗6.9L20%或30%的車型給予優惠補貼政策,不管是汽油車還是油電混動車,政府不要管技術路線。
編輯:黃濤 審核:祝賀 終審:叢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