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2-23 01:00:30
◎余豐慧
近日有媒體報道,進入2016年以來,美國三大股指的表現不僅創下歷史最差開年記錄,而且至今沒有一家科技股IPO,也是美股近期歷史上罕見。
不僅如此,今年1月美國出現了2011年9月以來首次沒有任何公司進行IPO的情況。另據數據公司Dealogic的數據,今年迄今美國交易所的IPO規模僅4.3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6億美元下降超過90%。什么原因?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誰在作梗?無形之手在揮舞。
完全市場化IPO機制下,是否IPO、何時IPO、IPO規模大小、發行價高低等問題,都必須由市場來解答,企業也要看市場的臉色再做出決定。這就必將出現,在宏觀經濟環境向好,股市走牛時,IPO企業多而踴躍。因為在這個時候投資者風險偏好受追捧,市場流動性充足,出現求大于供現象,企業首次發行股票賣個好價錢的概率較大。在股市情況好、投資者熱情高的時候,上市發行股票的公司必然多。這不需要任何機構和個人的提醒干預,包括政府監管部門。這完全是在市場機制下企業的自發行為。
相反,在宏觀經濟不好的時候,股市震蕩,持續低迷,IPO企業就會自動減少。因為這時風險投資偏好遭受重創,流動性都涌向黃金、國債以及保守型理財產品。
股市投資者撤離,投資熱情下降,指數下跌。這個時候IPO把股票賣給誰呢?這同樣沒有機構和個人干預,完全是市場機制迫使企業不敢貿然上市發行股票。這是對市場經濟機制的敬畏與尊重。
當然,也有公然違背市場規律、與市場對著干而上市的,但最終都付出了慘痛代價。美股里眼前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2015年11月,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初創公司之一——移動支付公司Square頂著市場已經開始頹勢的局面硬行上市,最終將IPO價格確定在每股9美元。公司估值僅29億美元,較前一輪融資的估值還低了數十億美元,后來該股還一度破發。當時,美國知名的在線新聞平臺Business Insider就報道指出,它可能意味著科技股IPO市場步入長期的下行階段,因為2015年成功的科技股IPO并不多。這就是違背市場的代價。
在宏觀經濟形勢不佳,股市低迷的時候,發行上市的股票寥寥無幾,退市者也不斷出現。從美國市場傳來消息,中概股聚美優品已經提起私有化要約,啟動退市進程。
開年至今,美國股市沒有一家科技股上市對正在進行資本市場改革的中國啟發最大。全球股市包括A股已經進入技術性熊市,一直跌跌不休,美國監管部門沒有任何指令甚至暗示,美國企業卻自動自發不見IPO蹤影了。對股市本身來說,IPO減少或者自動自發停止,減少了市場供給,對股市非常有利,可從減少股票供給方面平抑股市下跌。
而A股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大量企業仍然我行我素爭相IPO發行上市,這或將促使市場繼續下跌,股市進一步低迷。這也啟發中國一定要加快IPO注冊制改革進程。
但這里面要扭轉一個錯誤認識,就是IPO實施市場化注冊制后,在股市低迷時企業蜂擁繼續上市會對股市造成嚴重沖擊。事實恰恰相反,市場化IPO后,若經濟下行、股市低迷,IPO企業會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