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15 00:46:33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來臨,“養老”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之一。而與養老相關的議題也成為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們討論的熱點內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自治區工商聯主席磨長英,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均在提案中建議,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將會進一步提升,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以解決相關需求;其次,國內缺少護理險的行業標準,企業在介入時困難重重,由國家牽頭給出一個政策或標準,更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財政部尚未考慮增加該險種,但將長期護理險制度已納入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財政部:尚未考慮增加新險種
戴皓遞在提案中表示,截至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人口總數的15.5%,其中將近4000萬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將會進一步增多,加上由于疾病、意外帶來的護理需求,失能、半失能人群對長期護理需求很高。同時,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社會保障制度等問題都體現了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為此,戴皓建議,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民參保計劃,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多方共同出資“三源合一”的籌資機制。孫潔亦表示,試點推行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是最優選擇,只有推動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才能夯實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
磨長英表示,政府對不同年齡段老人實施不同的護理費用補助。
對此,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回應稱,這個問題需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首先,這不僅僅是要有地方住,還得帶有一定的醫療資源;其次,資金來源不僅是個人負擔,政府也有一定的采購和支持,還需要和現在的醫保打通。“至于是不是要出現一個新的險種,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考慮增加這個險種。”
雖然財政部尚未考慮增加該險種,但將長期護理險制度納入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青島、上海、南京等地已推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
從委員們的提案中也能發現,長期護理險在很多國家已經被納入第六大保險。德國社會保險包括健康保險、意外保險、退休金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五大支柱;而在美國,護理保險已占其人壽保險市場30%的份額。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大致分為兩種,即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社會保險模式和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保險模式。
●業內人士:行業暫無固定標準
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提交長期護理險的提案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政府牽頭來設定行業標準和價格管理,并不只是讓政府一力承擔。國內市場上也有一些險企在做長期護理險,但由于沒有固定的核定標準,導致險企在這方面的投入大、收費高,而且這類產品的保障功能并不能很好地實現,市場反映也不好。
記者梳理發現,市場上護理險產品價格差別較大,而且保障范圍、繳費方式也各不相同。以人保健康美滿今生個人護理保險為例,其保障期限是終身,繳費方式也比較靈活,以20年繳為例,每年繳費1萬5千元左右,保障范圍包括長期護理保險金、健康維護保險金、老年護理保險金、老年關愛保險金、疾病身故保險金等。而具有同樣保障范圍的昆侖長壽寶長期護理保險,同樣為20年繳,而每年的繳費額卻在4萬元左右。
需要關注的是,這些產品多是萬能險,而且產品設計也多注重老年后的收益和回報,對于老年人失能或者半失能后存在的健康問題并未給出詳細賠付條款。合眾人壽精算部總經理關嬌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正是市場上護理險業務量并不是特別大的原因,也是我們呼吁國家首先建立這個體制的根源。
據關嬌陽介紹,因為護理險通常是針對自身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比如六項中的三項已不能滿足。但這種判定標準和一般的判定標準有些不同,比如重疾險,需要醫學證明,或有一些其他標準;比如意外險、人身險,則是以特定狀態作為條件。而護理險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機構來做確認,如果投保人是在家護理,就會給保險公司的賠付帶來障礙,也可能進一步影響定價。
“因此,希望國家在該領域先制定一個標準。”關嬌陽表示,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鑒定級別的職能。這樣一來,商業保險機構和客戶就有一個公允的第三方來判定當前的級別,進而會對保險的定價產生相關性的影響,也就能夠保證行業可以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持續、長期經營這一業務。
實際上,在代表們的提案中,也分別提到了這個問題。磨長英就表示,應抓緊研究制定養老服務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規范性文件,加快制定出臺護理行業的管理辦法。對于專業護理院、醫療機構的康復中心、養老機構的治療部門,服務收費應實行政府指導價格管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