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31 00:01:44
四川長虹召開物聯運營支撐平臺(簡稱up平臺)發布會,該平臺是基于長虹已有的大數據,利用長虹智能家電,創立一個開放協同的up平臺,通過平臺吸納多元化的內容服務公司,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每經編輯 黃麗
每經記者 黃麗
2015年,四川長虹凈利虧損超19億,成為家電企業中虧損最大的企業。巨虧之下,四川長虹顯然必須要加快轉型步伐。如今,在硬件銷售之外,它找到了另一塊“大蛋糕”。
3月30日,四川長虹在綿陽召開物聯運營支撐平臺(簡稱up平臺)發布會,第一次公開透露了其轉型新路徑。據了解,該平臺是基于長虹已有的大數據,利用長虹智能家電,創立一個開放協同的up平臺,通過平臺吸納多元化的內容服務公司,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長虹公司首席技術官(CTO)陽丹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表示,轉型中的長虹,需要在硬件之外,開拓更大的增量市場,“同樣是平臺,阿里巴巴全年交易額已經突破3萬億,實現了約688億的盈利,長虹也希望通過打造up平臺,能創造更大的市場。”
虧損擴大加速轉型
家電補貼政策推出、家電市場供大于求、互聯網品牌的強勢“攪局”……一系列原因將老牌家電企業四川長虹推向輿論的風口,業績預報中凈利潤預計虧損19.75億暴露了四川長虹的“窘境”。
1月30日,四川長虹發布了2015年業績預報,預計2015年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75億元左右,對比上年同期凈利潤5885.78萬元,出現大幅虧損。
盡管此次大幅虧損,與此前四川長虹以及旗下子公司美菱電器均被要求退回節能補貼資金共造成5.46億元損益等客觀因素有關,但行業增速放緩、行業競爭加劇導致長虹產品均價下行、毛利空間收窄等問題依然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臨品牌出現老化問題的四川長虹早在2013年就謀劃轉型,并發布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的“新三坐標”智能轉型戰略。同年7月,四川長虹還推出中國首個“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服務解決方案。
基于這一系列的轉型準備工作下,3月30日,長虹的轉型戰略“全貌”終于浮出水面。30日,長虹正式發布其物聯運營支撐平臺,長虹方面表示,這標志著長虹智能服務新興產業的核心基礎支撐能力已成功構建。
UP平臺意在增量市場
經過了幾年的探索和準備,陽丹認為,現在正是長虹推出UP平臺的時機。據他介紹,早在2013年,長虹就聯合綿陽市政府和IBM成立大中華區首個大數據競爭力分析中心,并成立行業首個大數據公司。
目前,長虹智能產品達5000萬臺,由此產生的設備數據100PB;擁有5000萬用戶,用戶行為數據超過80PB,用戶標簽15782個,活躍用戶超過1200萬。
陽丹稱,長虹目前已擁有龐大的設備數量和數以千萬級的智能終端用戶、完整的智能終端產業布局以及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這為長虹打造物聯運營支撐平臺及衍生智能服務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長虹UP平臺擁有用戶中心、設備中心、支付中心等21個能力中心及能力開放平臺,在此平臺上,友商、第三方開發者、創業公司等可實現平臺共享、能力共享,從而大大節省合作伙伴的物聯數據運營效率,獲取用戶行為數據,實現終端設備的自動響應與服務,并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陽丹認為,“這是幫別人賺錢自己也能賺錢的時代。”他甚至以淘寶平臺作為類比。不過,目前市場上并不缺乏類似的運營平臺,就在長虹發布UP平臺之前,阿里云率先發布,此外海爾“U+計劃”,互聯網品牌樂視、小米也各自都有建設自己的平臺。
長虹方面認為,每個平臺因為企業自身的出生不同而有所倚重,長虹的優勢在于硬件設備的研發制造能力,所有長虹UP平臺更多地強調“物”與“聯”的平衡。也就是說,長虹UP平臺可實現智能硬件、O2O服務等用戶行為數據的采集、分析并反向完善智能硬件和O2O服務,跨界協同聚合用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產品+云+數據+服務”,由此將家電行業帶進“物+聯”的智能服務新時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