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04-07 10:35:58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表示,引起宏觀經濟變動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短期波動,一方面是長期增長。短期波動的成因在于需求的變化,而長期增速則有賴于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GDP的長期增長有賴于生產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總需求的增加。如果生產能力有限,那么增加總需求也不能使得GDP的總量得到增加。”
近日,一篇名為《從GDP高增長真相看中國離發達國家的差距》的文章引起了記者關注。文章認為,中國GDP的高速增長與其他國家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之處,就是對投資的依賴度太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結論是將中國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相比較而來的。
文章中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11年至2014年中,資本形成(也就是通俗講的投資)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7%、47%、48%、46%。與中國該指標相同或超過中國的只有四個國家,即赤道幾內亞、阿爾及利亞、莫桑比克和不丹。
同一年的資本形成占GDP比重數據中,美國與德國均為19%,日本為21%,韓國為29%、中國香港為24%、俄羅斯為20%、印度為32%、巴西為20%。該文章作者認為,從上述兩組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的投資占比基本超過發達國家一倍,同時也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并得出結論認為中國對投資的依賴度過高是中國GDP高速增長與其他國家的顯著不同。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對于上述結論進行分析。財經評論家溫鵬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波動是一個市場經濟中常會發生的現象。但文中的論述有些偏離對于基本經濟規律的深度認知,并忽略了不同經濟體在各自發展階段過程中的基本現象,有一些忽略歷史、偏離實際。
溫鵬春認為,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數據以及對于經濟發展不同要素的依賴度,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完成后的新經濟體的基礎之上,這是基本現實。以美國為例,該國家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進行工業化革命,目前已從農村化國家變成了城市化國家,而我國目前正處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無論是投資結構還是市場需求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化。所以,在看待歷史問題時,應站在歷史當時所處的階段進行比較才會客觀。
另外,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也表示,引起宏觀經濟變動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短期波動,一方面是長期增長。短期波動的成因在于需求的變化,而長期增速則有賴于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GDP的長期增長有賴于生產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總需求的增加。如果生產能力有限,那么增加總需求也不能使得GDP的總量得到增加。”鄒至莊說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