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10 21:20:48
4月7日,國內知名大數據研究公司QuestMobile(貴士移動)發布了3月份國內用車服務APP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3月,用車服務APP月度活躍用戶數為7848萬,相比去年同期的3918萬,翻了一番。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記者 李卓
剛剛過去的2016年3月,因為全國兩會交通部“對網約車不搞一禁了之”的最新表態,以及阿里入股神州專車傳聞的塵埃落定,中國的移動出行領域再次被攪得天翻地覆。而受政策、資本事件的發酵影響,背后的市場表現也瘋狂至極。
4月7日,國內知名大數據研究公司QuestMobile(貴士移動)發布了3月份國內用車服務APP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3月,用車服務APP月度活躍用戶數為7848萬,相比去年同期的3918萬,翻了一番。
市場基數整體的增長態勢或不足為奇。真正令市場咂舌且值得玩味的是,上述報告顯示,用車服務APP月度活躍用戶數在歷經2015下半年持續沖高回落后,在3月創造出歷史新高點,這被認為政策刺激明顯。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Uber、易到、神州專車加起來的全部月活、日活量都不及滴滴一家的二分之一。同時,與滴滴數據一路上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快的打車在與滴滴合并之后幾乎“一落千丈”,同比下滑超過80%。
政策刺激反彈?
相比各家五花八門的輿論公關大戰,數據更能講故事。
QuestMobile報告顯示,2016年3月,占據市場“壟斷”地位的滴滴出行月活、日活分別達到5886.7萬、908.6萬,分別同比增長195.9%、223.4%。
其他三家主要專車平臺數據則分別是:Uber月活1848.8萬、日活230萬;易到用車月活512.9萬、日活49萬;神州專車月活297萬、日活27萬。同比均實現了高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QuestMobile公布的2015年1月~2016年3月的全年數據中注意到,月活用戶數在2015年7月一度激增到7244萬,但此后5個月時間里持續回落,一直徘徊在6300~6800萬之間,直到2016年1月才重回7000萬,3月創造出歷史新高7848萬。
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2015下半年月活的沖高回落,除了專車平臺補貼的波動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政策的不明朗。因為正是2015年7月20日,交通部對外公布了《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以“私家車”C2C模式占據市場主要份額的專車市場帶來消極影響。而今年3月兩會期間,交通部“對網約車不搞一禁了之”的最新表態無疑又對用戶活躍度的反彈起到了刺激作用。
不過,一如硬幣的正反面,被同時強調的是,目前來看,政策的刺激“利好與風險同在”。因為交通部在表態不搞“一禁了之”的同時,依然強調了要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對網約車經營者、駕駛員和車輛實行許可管理。所以在最終文件出臺之前,風險難料。
燒錢持續瘋狂
紛繁市場數據的背后,是“燒錢”的持續瘋狂。
滴滴因為全產品線覆蓋,加之輪番不停的補貼大戰,一直穩居出行市場第一;排名第二的Uber,雖然與滴滴相差甚遠,但通過補貼增速驚人,2016年3月的月活、日活增長率分別高達890.5%、960%;易到用車在實現樂視控股后同樣玩命砸錢,月活、日活分別實現了75.8%、123.5%的增長。神州專車增速之所以不及其他幾家,主要也是因為補貼下降。
雖然滴滴穩居市場第一,但部分業內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認為,滴滴的焦慮應該不減反增。一方面,Uber緊咬滴滴不放,易到又窮追Uber。各家持續不斷的補貼大戰會迫使滴滴持續深陷“燒錢”泥潭。市場份額越大,燒錢壓力也會越大。據傳,滴滴最新一輪融資即將完成或超15億美元。
同時,備顯尷尬的是,QuestMobile報告顯示,與滴滴合并的快的打車雖然還能排在專車平臺的前五位,但相比滴滴不僅在體量上已相差甚遠,且增速直線下滑。數據顯示,3月份快的月活僅297.7萬、下降82.3%;日活23.5萬、下降85%。這也被認為是阿里無奈轉身投資神州專車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專車市場C2C、B2C模式分化也已日趨明顯。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像神州專車堅持B2C差異經營,并敢于跳出過于激烈的補貼大戰,在上市進程和盈利上反而會跑得更快。不同于QuestMobile排名,據羅蘭貝格數據,如果按照對應出租車溢價20%以上定義為專車市場,2015年滴滴以46.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神州專車占比39.9%位居第二;Uber和易到則分別以7.2%和6.3%的位居第三、四位。
此外,神州專車4月8日剛剛宣布,原華平投資亞太區總裁黎輝加盟神州專車,主導公司戰略和資本運作。在業界看來,有著豐富投行背景和經驗的黎輝此番披掛上陣,于整個出行領域而言,重量級一點不亞于當年柳青加盟滴滴。這都將持續給2016的專車市場格局爭奪增添變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