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28 14:35:05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2016)今天在北京拉開帷幕。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等詞開始頻繁躍入大眾視線,今年這一峰會似乎有意在五一假期搞一場“科技廟會”。
每經編輯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2016)今天在北京拉開帷幕。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等詞開始頻繁躍入大眾視線,今年這一峰會似乎有意在五一假期搞一場“科技廟會”。
今日(4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會議現場留意到,盡管許多廠商把此機會當作了給自家打廣告的絕佳舞臺,也有一些重量級嘉賓選擇了在不經意間言辭犀利一把。
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在談及互聯網和汽車產業的結合時稱,“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要相信自己(做的)是一個產品公司,不是一個PR公司,說出去的話都是要兌現的。”
“在這兒我特別想說,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是一個5年到10年的產業,絕不是明年就會爆發,后年就會結束的產業。”
俞永福在GMIC未來領袖峰會上直言,盡管互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現在都“非常時髦”,但對于這個產業,眼下需要的是冷靜。原因在于,這涉及到汽車產業、互聯網產業和地圖產業,只有當這三個產業聚在一起,才可能把Smart Car做得更好。
而在滴滴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程維看來,對中國互聯網企業而言,過去20年能說自己是規模最大,但未必能說自己是最先進的企業,原因同樣是因為技術。
“大家覺得打車軟件很簡單,其實非常復雜,比如說它是要考慮雙邊交易的平臺,司機有自己的喜好,要預測司機的喜好,如果乘客在一個樓里幾十個人叫車,附近車不夠,怎么調度沒用,你要提前預測到底有多少需求,這些沒有人做的。”
程維提到,只有根據這些需求提前調度交通工具,才有可能實現確定性的服務,并把這點做到極致。這當中需要應對復雜的交易引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云端的技術挑戰。
“三年的滴滴做全球化可能并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如果第一天像獵豹那樣把自己定位為全球化的公司,可能才有機會成功。”程維還就此談到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時機,并以滴滴為例稱,其目前面對的更大挑戰是有沒有全球化的可能性。
看到一個時代的窗口,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可能只有1年到2年的機會,如果這個時候只是專注于本土市場,兩三年以后或許就沒有機會再走出去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