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0 08:55:17
權威人士對《人民日報》表示,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于預期。文章同時指出,固有矛盾還沒根本解決,“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每經編輯 趙慶
“穩”的基礎仍靠投資拉動 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
◎每經記者 王辛夷
5月9日,“權威人士”第三次“來到”《人民日報》,這一次的標題為《開局首季問大勢》。
這位權威人士對《人民日報》表示,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于預期。文章同時指出,固有矛盾還沒根本解決,“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固有矛盾的核心在于老的經濟發展動力減弱,新的動力不足。
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速較去年全年回落0.4個百分點,出口總額增速雖然降幅縮窄,但仍然處在負區間,三駕馬車中唯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提升,同比名義增長10.7%。
多份機構報告判斷,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望提升,但需要注意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在之前出現了大幅下滑。
“這是正常現象。”李慧勇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投資意愿不足,但經濟增速需要保持穩定,政府投資在此時發揮作用,是合理的托底。
固有問題沒有緩解
“從一季度形勢看,我們希望穩的方面,穩住了,有些甚至還出現意想不到的回升。”權威人士在文中表示。
具體來看,一季度GDP增長6.7%,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部分工業品價格有所回升,工業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新開工項目大幅增長;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去庫存明顯加速。不過,權威人士認為,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
權威人士口中的“固有問題”是什么?李慧勇認為,固有問題非常多,但核心是老的經濟增長動力減弱,新的動力仍然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前期高增長掩蓋的風險開始暴露。
權威人士認為,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況下,“進”才是“穩”的根基。“進”,就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這需要時間,目前還處在起步期,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文章同時指出,“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李慧勇認為,中國經濟將繼續筑底,一直等到世界經濟顯著復蘇、改革紅利落地、市場出清,這種格局才會改變。在這一過程中,新經濟將逐漸替代舊經濟,中國消費和中國智造將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還需激勵民間投資意愿
不過,從一季度整體“好于預期”的經濟成績單來看,目前穩增長的主要力量仍然來自于穩投資。
權威人士在文中表示,“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結構中,民間投資的比重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今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0.7%,其中國有控股部分增速高達23.3%,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只有5.7%,增速較去年全年下降了4.4個百分點。
“經濟活動改善似乎是由政策推動的。”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對于這種觀點,李慧勇表示贊同:“6.7%的增長速度超過預期,我們要看到成績,但同時也要看到,這個數字是‘保增長’、量化寬松的結果,不能說是市場自然地觸底回升。”
李慧勇強調,民間投資比例的下降是政府投資的原因,而非結果。他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期,民間資本投資意愿不足是正常的,但經濟需要穩定的增長,政府在這時挺身而出,做了該做的事情,而絕不是政府投資擠出了民間投資。
本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將公布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多家機構報告認為,這一數據將在3月份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其中房地產投資有望繼續回升,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將保持高位。但也有聲音認為基建投資增速難以進一步擴大,主要論據是,地方財政收入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甚至減少。
各地公布的財政收入數據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5年全國有24個省份財政收入增速出現回落,16個省份財政收入個位數增長或者負增長,比2014年增加4個。
李慧勇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更應該起到作用,發揮政策性銀行第二財政的優勢,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滿足地方政府、優勢企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同時減少行政審批,降低企業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擴大企業利潤。
供給側改革輸不起 去產能“長痛不如短痛”
◎每經記者 胡健
5月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引起高度關注。
上次“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發聲談經濟是今年1月4日,主題為《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次這位人士又針對供給側改革作了詳細論述。
權威人士指出,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往遠處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波士頓咨詢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廖天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情況在全球范圍內并不是個案。
他提出了四點原則:一是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應是通過結構性調整,實現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二是政策需要有延續性和穩定性,對短期陣痛有充分準備;三是相信市場的力量,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四是改革是系統工程,需要不同政策工具統籌協調。
談改革操作:飯要一口一口吃
“供給側改革”在2015年末首次進入公眾視野。而這一次提及供給側改革重點則在于實施。此次,權威人士回應稱,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針對性較突出、政策措施較明確,可操作性也較強。接下來中央還要專題研究,并盡快推動貫徹落實。該人士還表示,同時,各地也主動積極開展工作,廣東、重慶、江蘇、浙江、山西等陸續發布了本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多地目前落實供給側改革的方案是3~5年的行動計劃,主要采取“1+N”模式,即1個總體方案(或實施意見),配套N個專項實施方案。而河北、甘肅、遼寧等省份則先行出臺了專項實施方案,大多是針對房地產去庫存和企業降成本。
權威人士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每項任務都很吃重,各項任務之間有關聯互補作用,都要統籌兼顧,動態優化,積極推進。
這位人士強調,從具體操作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階段也要有不同的著力點。
他分析說,年初以來,一些政策已陸續出臺,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斷充實,補短板的力度不斷加大。下一段,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措施也會向縱深推進。這項工作的“減法”色彩較濃,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錢,即就業和債務問題,難度和要求都比較高。
談去產能:該斷奶的就斷奶
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去產能率先從煤炭、鋼鐵兩個行業入手早已成為中央和地方的共識。
今年2月份,國務院發布了去產能的兩大意見,明確要求煤炭、鋼鐵行業未來3至5年內分別壓縮產能5億噸左右和1億~1.5億噸。一些地方也相繼明確壓減指標,比如貴州就計劃用3~5年時間壓縮煤礦規模7000萬噸左右,江蘇則提出,到2018年底,分別壓減煤炭、鋼鐵產能700萬噸、1255萬噸。
權威人士也明確提到,去產能,各地要明確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尸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有地方已經表達出這樣的決心,比如廣東省就已明確提出: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全省國有關停企業全部出清。
權威人士提出,去產能或許會影響一些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去杠桿會使一些風險顯性化。但如果不去,不要說長期穩不住,短期效果也越來越差,“僵尸企業”會越來越多,債務越積越重,加劇財政金融風險。
“必須明確,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權威人士稱,比如,一些產能過剩領域的企業,虧損加大,拖欠的工資增多,銀行很痛苦,職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么辦?長痛不如短痛。
換一個視角來看,去產能也并非就是完全的“減法”。該人士指出,對這些企業進行“清盤”,既可以釋放出土地、信貸等稀缺資源,也使這些企業的職工在納入社保、接受培訓后走上新崗位,看到新希望。
華夏新供給經濟研究院院長賈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去產能的過程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市場充分競爭,有效公平的市場自身就能起到“淘汰落后產能”的作用。
廖天舒的建議也包括減少行政干預,建立市場主導、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以及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為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持續創新儲備人才等。
高杠桿是“原罪”不能用加杠桿硬推經濟增長
◎每經記者 萬敏
5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一文。對于貨幣與金融市場風險,“權威人士”明確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就要真正穩健”,并強調高杠桿帶來高風險的可能性,認為“不能也沒有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各項經濟和金融數據取得了不錯的表現,在經濟回暖的基礎上,一季度末,廣義貨幣(M2)余額144.62萬億元,同比增長13.4%;當季人民幣貸款增加4.6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認為,權威人士特別提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強刺激,并要拋棄寬松貨幣拉動增長的幻想,近期央行貨幣政策的持穩態度與此基本保持一致。如果權威人士是能夠影響到央行決策的層級,可以認為今后貨幣政策將趨于穩健,未來降準次數可能進一步減少,更多是為了對沖基礎貨幣投放缺口,降息空間也愈發收縮。
破除信貸依賴
在上述文章中,權威人士指出,確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要全面、準確、不折不扣地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健的貨幣政策就要真正穩健,積極的財政政策就要真正積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就要更加突出。
雖然官方近幾年來對貨幣政策的表述始終用“穩健”一詞,但其內涵卻早已發生變化。隨著去年以來的數次降息降準,貨幣信貸已呈實質上的“寬松”,市場分析認為,一季度的天量信貸一部分來自實體企業需求回升,但也有房地產市場爆發式增長的因素。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要命了。這么一比較,就知道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兒,就知道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該權威人士指出。
劉東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杠桿率的迅速上升已是有目共睹,經濟增長對信貸的過度依賴,已經帶來債務問題的不斷暴露。權威人士的上述表述,意味著一季度信貸狂奔的局面已經引起了決策層的警惕,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對信貸投放踩剎車的動作,同時這也委婉地批評了居民部門加杠桿去地產庫存的做法。
權威人士也在訪談中多次談及要避免對經濟實行長期的刺激政策,“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后經濟越來越糟”。
該權威人士還舉例談到,“一些國家曾長期實施刺激政策,積累了很大泡沫,結果在政策選擇上,要么維持銀根寬松任由物價飛漲,要么收緊銀根使泡沫破裂……”“高杠桿是‘原罪’,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等。
劉東亮認為,權威人士特別提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強刺激,并要拋棄寬松貨幣拉動增長的幻想,近期央行貨幣政策的持穩態度與此基本保持一致。如果權威人士是能夠影響到央行決策的層級,可以認為今后貨幣政策將趨于穩健,即經濟只要不再次出現超預期惡化,貨幣政策更有可能在目前基礎上進行微調而非大規模放松,未來降準次數或進一步減少,更多是為了對沖基礎貨幣投放缺口,而降息空間也可能愈發收縮。
守住金融風險底線
此次的“權威人士”訪談還提及了近期熱議的“債轉股”。他說,“我們強調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但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面對高企的企業負債和銀行不良資產比率,有望于近期啟動的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和還在討論中的債轉股被寄予厚望,但同時,對后者能否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的擔憂也在增多。
“當前經濟形勢下,商業銀行主導債轉股,只能從形式上改變自身的賬面資產質量,而并不能從本質上真正改善,如果轉股企業盈利能力不能顯著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甚至會隨之降低。”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胡建忠在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日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銀行通常不具備經營或重組企業的專長,往往需要找到能勝任的過渡管理層。債轉股可能會帶來道德風險和利益沖突——債轉股后,銀行與企業產生關聯,銀行可能繼續向企業提供貸款,造成新的負債,妨礙股權處置工作。國家擁有企業的情況可能也會增加。
房子是給人住的 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
◎每經記者 沙斐
5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開局首季問大勢》中記者與“權威人士”的問答,內涵極為豐富,針對當前房地產行業中存在的問題也多有涉及。
文章指出,“高杠桿是‘原罪’,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
市場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房地產要去高杠桿,清理首付貸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僅如此,非限購城市、二套房以上的貸款利率、貸款成數等,都有可能會受到嚴格限制,“月供不得超出家庭月收入的一半”這個原則會更加強化,投機行為將被阻截。
搞大力刺激必然制造泡沫
市場分析認為,由于開發商等使用融資杠桿以及我國居民存在投機現象,導致2015年我國房地產貸款占銀行信貸比重從2014年的21.3%提高至22.4%。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再任由一些地方的樓市高杠桿“橫行肆虐”而不想辦法清理,將會重蹈股市覆轍,甚至可能會引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
事實上,通過“加杠桿去庫存”等逆周期刺激政策需要考慮后果和代價:一是在市場自發資源配置下,將致使房地產市場繼續加劇分化;二是房地產杠桿率的增加將導致風險敞口的不斷擴大;三是居民過度增加杠桿率參與融資,將影響我國經濟由投資和出口驅動向消費驅動的轉型升級。
在《開局首季問大勢》一文中,“權威人士”指出,“恢復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去掉一些不合時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刺激,必然制造泡沫,這個教訓必須汲取。”
“說明今后不要指望通過杠桿來解決購買力問題。”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杠桿已經到了警戒線水平,相信接下來信貸杠桿會嚴格控制,尤其對首付貸之類的管控會更加嚴格。
盧文曦稱,未來全國性的統一樓市政策可能會非常罕見,更多的是靠地方政府來實施有針對性的細則。“這樣的話可打的牌其實也不多,對三、四線而言,也就是購房補貼、公積金政策傾斜、稅費補貼等,但是這些屬于‘小打小鬧’效果有限。一線城市以及過熱的二線城市會受調控政策影響,壓制性措施還會延續。”
借城鎮化推動去庫存
據統計,2015年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2億平方米,如果再加上施工面積,按照2015年銷售速度,去庫存可能還需要相對較長的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的發展與去庫存的政策同時產生了泡沫積累與泡沫破裂的雙向失調風險,在去庫存中要保持房價的平穩性,并通過政策方式促進房屋庫存消化、降低杠桿率,才能避免行業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而爆發經濟危機。
然而,目前我國房地產行業杠桿率已偏高,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均與銀行信貸密切相關,過低的利率和信貸膨脹扭曲了資源配置。
宋清輝告訴記者,許多機構想追逐暴利但更希望自己的資金安全,在無法判斷市場前景好壞的前提下,會利用投資者尤其是投機人士的心理,通過提供貸款獲得客觀且安全的利潤。比如先在去年股市暴漲期間廣泛參與配資,又在樓市暴漲之際加升購房杠桿。
對此,盧文曦認為,一旦政策從緊,市場投機部分的交易量就會被擠出市場,因此交易量缺少一塊是必然結果,需要其他后續力量來“補足”,而城鎮化則是動力之一。
盡管城鎮化看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當前的地產庫存量或只有杯水車薪的作用,但市場有觀點認為,城鎮化去庫存仍有多種手段,即使是租房也是城鎮化去庫存的手段之一。
“如果房子空置,哪怕是賣掉的,也是一種庫存,一旦有波動,也是不穩定因素。”盧文曦認為,租客也是潛在的購買力,所以從這點來看,租房也是去庫存。
此外,清暉智庫相關資料顯示,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買一送一的情況,即凡在一線城市購買了一套新房,就可獲贈一套三四線城市的新房以實現去庫存。
宋清輝表示,“精明的開發商永遠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只要將三四線城市房子的價格加在一線城市的房子上,他們就能夠收回成本了,畢竟在一線城市再高的價格也不愁賣。”
經濟L型運行是一個階段 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時隔4個月,昨日(5月9日),“權威人士”再現《人民日報》把脈中國經濟。
對于中國經濟走勢,權威人士表示,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今日,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也會出爐。此前,業內對于今年面臨通脹或通縮壓力的聲音均有之。
在權威人士看來,還不能匆忙下結論。一方面,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工業品價格總體下降的趨勢一時難以根本改變,物價普遍大幅上漲缺乏實體支撐;另一方面,市場流動性充裕,居民消費能力旺盛,出現嚴重通縮的可能性也不大。
民生證券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權威人士的表述可以看出,不用過于擔心通脹問題,目前還是觀察期,決策層不會因此將貨幣政策收緊。當前經濟需求還偏弱,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通脹很難往上走。預計全年單月CPI高點不會超過2.5%。
L型走勢將持續兩年以上
近期發布的一些宏觀指標釋放出利好信號。譬如,近日發布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3月工企利潤實現二連漲,實現同比增長11.1%,并創2014年8月以來新高,這也是工企利潤單月增速20個月以來再次站上兩位數的臺階。
對一些宏觀指標回升,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進入了“小陽春”,更有樂觀者認為中國經濟已觸底,將呈現U型反轉。對此,權威人士表示,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于預期。但是,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因此,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
權威人士據此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今后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并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
國研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近期表示,中國經濟中速增長的底部今后一兩年會出現,前提是供給側改革要真抓實干,去產能必須要到位。經濟觸底以后會是一個大的“L”型走勢,不會出現“U”型或者“V”型反彈,有可能出現小的“W”型波動,今年一季度的反彈如果是中國經濟觸底的開始,很可能是第一個“W”型出現。
朱振鑫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總體表現會是平穩的,但是會出現輕微起伏。比如今年一二月份經濟表現不夠好,三四五月經濟表現就較好。從目前看來,二季度是經濟反彈的高點,但持續性不夠,下半年可能會出現回落。但即便在季度上有反彈或回落,幅度都不會很大,總體仍將保持在6.5%~7%。
權威人士指出,“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對此,一定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物價是宏觀調控的永恒主題
今年以來,肉價、菜價走高,市場也密切關注通脹是否抬頭。
權威人士指出,處理好物價問題,是宏觀調控的永恒主題。從全球經濟看,美國開始警覺通脹的跡象,而歐洲、日本都在全力反通縮,新興市場國家的情形各不一樣,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
對于中國而言,權威人士表示,價格形勢也趨于復雜。在PPI下降的過程中,鋼材、煤炭等價格明顯反彈。在CPI總體穩定的情況下,豬肉、鮮菜價格大幅上漲且在春節后仍居高不下,這段時間鮮菜價格已大幅回落,豬肉價格受“豬周期”影響可能還會延續一陣。此外,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部分服務領域價格持續上漲。
面對這樣的形勢,社會上認為通脹的人在增加,認為通縮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但在權威人士看來,還不能匆忙下結論。權威人士強調,必須保持警覺,密切關注價格的邊際變化,尤其是工業品價格、消費品價格、資產價格及其相互作用。對部分食品漲價問題,既要加強調配、保障供給,也不能反應過度,干擾價格信號,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各級政府要及時跟進補貼政策,做好托底工作。
5月10日,國家統計局也會公布最新的CPI與PPI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多家機構及多位經濟學人士此前預測4月CPI為2.4%左右。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4月菜價大跌,但豬肉價格新高,油價上調推動非食品價格上漲,預測4月CPI小升至2.4%。4月PMI購進價格創5年新高,油價上調,煤價、鋼價顯著上漲。預測4月PPI環比大漲0.6%,同比降幅收窄至-3.5%。中金公司預計4月CPI同比增長2.3%,與上月持平。豬肉、蔬菜等主要食品價格較3月份已經回落,但前期房價上漲、需求回暖等因素或帶動CPI中居住等非食品價格邊際上行。
此外,有經濟學人士認為,CPI或從4月開始進入下行通道。在朱振鑫看來,4月CPI仍會維持2.3%~2.4%的水平,但是會在五、六月份回落。“原因在于,去年五、六月豬價較高,要考慮基數原因,并且蔬菜價格的季節性因素的消退,菜價正大幅下跌。工業品價格上一輪已經反彈的差不多了。”他說。
朱振鑫同時指出,下半年CPI還會出現回升,但是今年的高點不會超過2.5%。“4月PMI數據已經往下走,這表現出需求仍然偏弱,物價上升空間有限。”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也認為,通脹將從4月份開始進入下行通道。而需求改善帶動工業品價格持續回升,近期基礎工業品價格大漲顯示4月份工業品價格環比將繼續高增長,PPI同比跌幅將繼續收窄。
分化是經濟發展必然 不能停留原地等著“風水到我家”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愈發明顯——從地區來看,一些省市保持著穩定的中高速發展,而另一些地區則出現了負增長;從行業來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行業則產能過剩;從企業來看,一季度新增企業利潤中,電子設備、化工、汽車等五大行業占了近九成。
對于這一現象,《人民日報》5月9日刊登的《開局首季問大勢》一文中,權威人士強調,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今年這個趨勢還在延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分化”問題的本身需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分化”既是經濟結構優化的產物,也是經濟增速換擋不同步的結果,發展不太好的區域和產業恰恰是經濟所暴露問題的核心。
區域分化要求政策分類處理
從已經公布的各省份一季度經濟數據來看,經濟增速最快的重慶,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區間,而經濟增速最慢的遼寧則已經出現了負增長,兩者相差高達12個百分點。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用“老”重”“剩”三個字概括了遼寧的工業問題。他認為,遼寧的癥結在于重工業和傳統產業陷入了危局,眾多支柱產業產能過剩嚴重。
《人民日報》采訪的權威人士稱,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重慶代表團表示,現在不同地區行業經濟走勢出現分化,通俗講就是“冰火兩重天”。“重慶屬于‘火’的那一端,跟重慶火鍋一樣,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主要指標都走在全國前列。”除了重慶,改革開放以來始終走在前面的東部沿海地區,如今仍保持平穩的中高速增長。“如果低估中國在大轉型中的區域性差異和結構性差異,宏觀調控平均用力反而會導致在結構性和區域性張力之中出現整體性問題,局部塌陷帶來連帶效應。”劉元春提醒說,在當前已經出現區域分化的情況下,單向度的宏觀調控會“失靈”,需要分類處理的政策模式。
分化遵循“二八原則”
都說“人往高處走”,在經濟領域,要素向高收益領域集中的趨勢更為明顯。在煤炭的“黃金十年”里,大批資本涌入煤炭產業,讓煤炭產量在短短十年之間翻了不止一倍,從而拉動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經濟高速增長。
“一段時間后,就會形成產能過剩,產生過度競爭,超額利潤消失。”權威人士分析,此時,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么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兩種情況形成的分化趨勢,是規律使然。
“分化”不僅表現在不同區域之間,更表現在不同行業之間。在鋼鐵、煤炭、玻璃等傳統行業艱難去產能的同時,許多戰略新興產業卻實現了高速增長。比如今年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和7.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3.4和1.7個百分點。
“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提出,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反之,壓力都比較大。”權威人士強調,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還有一部分,嘗到苦頭,但也汲取了教訓,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了。
“同一個區域有的省很困難,有的省卻發展不錯;同一行業有的企業虧損,有的企業效益卻很好。”李克強說,“這些做得好的地方和企業就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我們就要朝這一方向去努力。”
葉檀:從權威人士訪談看資本市場投資邏輯
◎葉檀
權威人士再發話。5月9日權威人士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對中國經濟運行的判斷是L型的走勢,這是一個經濟階段,不可能很快過去。但與此同時,由于中國經濟彈性強,所以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這應當意味著,未來對經濟不必實行強刺激,不必實行大水漫灌。
從權威人士的闡述當中,投資者應當可以得出指導未來投資的準則。
去年資本市場已經經歷了股市的高杠桿,今年又經歷了期貨瘋漲,房地產市場不同城市則處于分化之中,高杠桿引發的后遺癥得到了高層充分的關注,意味著希望以高杠桿來推動某個市場的瘋狂上漲已經不現實。
在經濟下行時,流動性與投資仍然可以扛鼎,資金不時會成為強心針。但流動性注入后,實體經濟往往由于投資效率低而無法全部吸納,相當大一部分會溢出到資本貨幣市場,導致某個市場短期內會有快速增長。但這樣的增長只是天空中偶爾絢爛的煙火,持續的時間不會很長,經濟一旦穩定,貨幣就會收縮,這時市場會呈現出松、緊、松、緊的階梯狀態。所以投資者不能不切實際地幻想某一個市場能長期保持充盈的流動性。
在這樣的市況下,投資者需要抓住能夠引領未來的板塊,比如高端制造、消費與高端服務業。
在經濟的L型運行周期中,會出現分化,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政策的無形之手不會刻意去扭轉分化的趨勢,分化意味著資源得到了高效配置,注入到了未來有盈利前景的行業,所以,高端制造、高端服務業是中國未來經濟的前景,以后投資應當牢牢握住這兩個抓手。與此同時,在城市化過程中,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群相對來說更安全,這些城市發展更快,市場化程度更高,會吸引更多的人到來。
權威人士非常明確地說,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是幻想。這就提醒投資者,不要用高杠桿投資。
高杠桿運用不當會讓人傾家蕩產,政府不會鼓勵。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對于個人投資而言,高杠桿同樣不是個好主意,除非你自認為自己是巴菲特,但巴菲特現金流豐富,幾乎不用高杠桿。
股市、匯市、樓市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股市的本源是什么?是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是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債務危機,不是為了讓大公司得到一大堆錢、讓一堆人套現富了更富的。樓市的本源是讓人住、讓人休息,不是為了讓人投資。而匯市的本源是為讓人在境內外投資、生活更便利。既要加杠桿又要控風險,在目前的階段很難辦到。
在當前的市場中,投資者最好不要去碰過剩產能的低效企業。
未來“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減法”色彩較濃,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錢,即就業和債務的問題,難度和要求都比較高,但決策層的決心很大,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辦法就是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同時動手術,長痛不如短痛。對這些企業進行“清盤”,既可以釋放出土地、信貸等稀缺資源,也使這些企業的職工在納入社保、接受培訓后走上新崗位,看到新希望。
低效率企業去杠桿,可以用市場并購的方式,也可以用破產清算的方式,對于實在救不了的,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只要就業穩定,產能過剩行業的破產就不是大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