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6-05-15 22:08:33
“德國制造”享譽全球,“德國經濟的奇跡”,這些詞匯都是對1965年前德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前的稱贊。但實際上,長期作為歐洲經濟龍頭的德國,也在1966~1967年經歷了經濟增長猛降甚至接近零的階段。
每經編輯 黃修眉
每經記者 黃修眉
“德國制造”享譽全球,“德國經濟的奇跡”,這些詞匯都是對1965年前德國((當時的聯邦德國,下同))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前的稱贊。但實際上,長期作為歐洲經濟龍頭的德國,也在1966~1967年經歷了經濟增長猛降甚至接近零的階段。
從經濟奇跡到增速為零
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注意到,1951~1965年間,德國的GDP平均增長率達到6.6%,德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增長率高、價格穩定、失業穩步減少的特點,“德國制造”享譽全球,人們稱這一時期的德國經濟為“經濟奇跡”。在經歷15年平均增速6.6%的高速經濟增長期后,德國于1965年開始增速換擋。
1965年以后,越南戰爭戰和巨額財政赤字導致了美國的通貨膨脹,并引發美元貶值壓力,大量投機資本涌入德國。1964~1965年當德國再次出現流動性輸入的通脹壓力時,聯邦銀行采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不過,1966年德國爆發了二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經濟增速由上一年的5.1%下降到3%,1967年進一步下降至0.3%。與此同時,1967年英鎊貶值危機和1968年法國騷亂進一步惡化了外部經濟形勢。自此,德國經濟結束了高增長,開始增長階段轉換。1967年~1982年,德國進入中速增長期。
供給側改革見效股市迎長牛
1965~1975年間,德國在增速換擋期為控通脹采取了偏緊的貨幣政策,當時無風險利率高達8%左右,股市經歷著熊市。
事實上,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進展緩慢,對鋼鐵、采煤、造船等傳統工業部門的長期補貼延緩了結構變革的進程,對發展電子等新興部門的意義認識不足,在生產率上遠遠落后于日本,產能利用率持續下降;在經濟賴以增長的出口領域,德國日益受到來自日本的挑戰。
根據一組可查數據,1963年到1977年間,在世界重要工業品進口總額中,德國供貨的鋼鐵下降0.3%、機器設備下降0.9%、汽車下降6.1%、電器電子下降2.1%、精密光學儀器下降6.7%,與此同時,日本供貨的鋼鐵上升16.7%、機器設備上升7.5%、汽車上升14.6%、電器電子上升10.2%、精密光學儀器上升12.4%。
這一影響不斷發酵,1979年~1981年德國對外貿易連續三年出現逆差,官方貨幣馬克在缺乏國際信心支持下,開始出現貶值趨勢。為維護幣值對外穩定,德國聯邦銀行選擇維持緊縮的貨幣政策,進一步限制了通過逆周期貨幣政策實施經濟刺激的可能性。
1982年成為一個轉折時期。當年末,德國開始供給側改革,整頓財政,削減社會福利,壓縮政府開支。帶來的結果是:財政風險下降,無效融資需求收縮,貿易逆差得到扭轉,聯邦銀行的貼現率和資本市場無風險收益率得以穩定的下降,貼現率從1982年的7.5%下降到1987年12月的2.5%,長期國債收益率從1982年底的8%下降到1986年的6%。
改革后,德國經濟基本面全面向好,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居民財富的增長使其有富余的資金投入股市。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德國股市指數從1982年到1985年一路飆升,上市企業數量持續增加,資本市場得到突破性發展。1982年~1989年間,DAX指數增長了2.6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