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8 14:13:36
創立5年后,網絡問答社區平臺知乎已成為中文互聯網年輕一代用戶溝通、交流,并分享彼此知識、經驗、見解的新型知識中樞。然而,就是這個掌握著“平均日活躍用戶量達1300萬,人均日訪問時長33分鐘”的流量和端口,其最受業內關心的問題自然是“如何賺錢如何變現”的問題。
每經編輯 夏冰
每經記者 夏冰
人人都知道知識有價,但基本知識的社區類網站正遭遇盈利模式難題。
創立5年后,網絡問答社區平臺知乎已成為中文互聯網年輕一代用戶溝通、交流,并分享彼此知識、經驗、見解的新型知識中樞。然而,就是這個掌握著“平均日活躍用戶量達1300萬,人均日訪問時長33分鐘”的流量和端口,其最受業內關心的問題自然是“如何賺錢如何變現”的問題。此前,天涯、豆瓣、微博,甚至微信公眾號等在內的社區和社交平臺都面臨過同樣的困境。
知乎CEO周源日前在上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承認,現在知乎正尋找新的盈利模式。
社區類網站的盈利模式
幾乎所有的社區類和社交當紅“炸子雞”網站都面臨著盈利模式的問題。天涯、豆瓣、微博,甚至微信公眾號都一直在探討盈利問題。
此前,微博也存在如何盈利的問題,引進阿里做股東之后,電商加微博的組合讓微博的活躍程度大大加大,2015年Q3非阿里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00%,2015年Q4非阿里廣告收入增長69%,而2106年Q1非阿里廣告收入的增長達到了97%。而從披露的文件看,阿里巴巴在2015年對微博的投入增幅為34%,相比非阿里的廣告增速要少很多,這都說明微博正在擺脫對阿里收入的過度依賴而走出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天涯的盈利也一直是個問題,掛牌新三板后,天涯公布的2015年年報顯示,2015年天涯社區實現營業收入17310萬元,同比增長66.27%;實現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91萬元,而上年同期為-4037萬元,與此同時,天涯社區歸屬母公司的凈資產從2014年的-4077萬元增長到-2355萬元。通過完成定向增發股份和促進收入大幅增長等舉措,天涯社區希望于2016年實現凈資產轉正。報告認為,天涯社區實施業務轉型成效顯著,已建立創新盈利模式,正從網絡廣告營銷業務向互聯網交易分享平臺業務轉型。
有著天量用戶的微信,盈利模式也一直被市場猜測討論,雖然現在騰訊已經開始為微信設置投放精準廣告,但微信什么時候真正盈利還是個大問號。
對于知乎,周源透露,截至2016年5月,知乎已擁有5000萬注冊用戶,平均日活躍用戶量達1300萬,人均日訪問時長33分鐘,月PV(頁面訪問量)從2014年的0.95億上升到目前的超過50億。全站目前累計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3400萬個回答及3500萬贊同。
“商業化不應當建立在對社區核心價值破壞的基礎上。在目前消費升級時代的大環境下,人們越來越需要有價值的信息來幫助完成消費決策。好的廣告應該幫助人們鏈接和了解那些有趣、有用和有價值的商品及服務。”周源認為,好的商業模式應該不是損壞產品價值,而應該是有利于社區價值。因此,目前知乎想做的一個動作就是“知乎Live”,其實就是有償問問題。
對此,速途研究院分析師李國琦對記者表示,“知乎live其實是本著一個‘知識有價’的原則,答主的答題不再是一種公益行為,有償答題對于知乎內的答主是一種正面的激勵,答主們會為了自己的live有人買單而認真答題,有利于催生優質內容。”
但與此同時,李國琦認為,知乎目前的盈利模式還是基于其高用戶流量和高月活,知乎內的答主遠比普通訪客少得多,那么,下一步,知乎live的出現會誘導答主開啟付費回答,而免費優質答案的減少,將會使得一部分給知乎貢獻流量的用戶流失。
付費時代能否到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果殼網旗下在行在微信公眾號上低調上線了一款付費語音問答新產品——分答。記者注意到,語音形式的分答和知乎Live之間,二者各有異同。雖然都是付費語音問答形式,但是在付費模式上卻有一些差別。在如何變現問題上,兩家產品都往前走了一步,但是,這個模式未來能否具有商業前景,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另一方面,付費類互聯網產品正在加速增長,如以前的視頻網站,基本是用戶很少有付費的習慣,但最近以來,隨著各類網絡劇以及體育直播等市場的加大,視頻類網站的付費人數增長也非常之大,尤其是隨著二次元一代的長大,付費獲得正成為互聯網的新趨勢之一。
但對知乎這樣的知識類網站來說,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中,不少電商業內人士均對記者表示,就拿知乎這樣的純內容平臺來說,就算有人在這些平臺上買單,或許也是小眾人群。付費金額也必將小,而且會為了有價值的知識買單的人群也只是一小部分。盡管業內都認同內容付費趨勢就要來臨,但是在現實中,真正獲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