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6-05-24 11:04:48
“錢被騙了是小事,我們可以慢慢掙慢慢緩。關鍵是孩子馬上就要高三了,我們把寶都押在這個學校了,太鬧心了。”
整整兩個小時,老李(應當事人要求采用化名)抽了一整盒煙。這幾天,他和近百位受騙家長往返于培訓機構、教育主管部門之間,身心俱疲。
上周,全國連鎖的教育培訓機構聚智堂突然停業,負責人涉嫌跑路。聚智堂天津校區的品牌“才智教育”的十幾家培訓點也全部關門大吉,人去屋空。大量交費后還沒上完課甚至根本沒來得及上課的學生和家長成了受害者。與一般的預付款消費產生的糾紛不同,聚智堂大量的學生動輒就有幾萬元、十幾萬元甚至更高的預交培訓款無法追回,老李和他的女兒就是受害者。
5萬元、10萬元存學校,“利息”可抵學費
今年春節之后,老李帶著上高二的孩子來到聚智堂天津校區咨詢培訓事宜。
“孩子是藝考生,也就是說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到明年3月份基本上都要忙著藝術專業考試。為了保險,一般都會提前聯系好文化課的培訓機構。”老李告訴記者,這也是很多高考藝考生準備文化課考試的方式,“到了校區之后,他們先給孩子安排了個測試,然后就開始向我推銷‘感恩免費學’套餐。”
老李說,除了與大多私營培訓教育機構類似的、一對一按次數付費的培訓之外,聚智堂的特色就是推銷人員所說的“感恩免費學”套餐。這一模式適用于所有的學生,套餐包括1萬元贈送800元課時費、2萬元送2000元課時費、3萬元送3600元課時費等。如果一次性簽5萬元及以上的套餐,贈送課時費比例甚至會達到15%,相當于家長向聚智堂繳納不同金額的本金,按一定的利率產生利息,但是此處“利息”不是金錢,而是聚智堂推出的不同課程。學完到期后,聚智堂承諾將返還家長本金。
“說白了,就是我們到聚智堂存錢。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取出來本金,利息就是聚智堂的課程。存錢越多,送的課程量也越多。”老李說。在推銷人員的再三勸導之下,老李交了5萬元學費,拿到了繳費合同和收據,并約定今年暑假開始上課。
“如果孩子上課效果可以,我還打算再存10萬塊錢。”老李苦笑,“虧了沒等到那一天。”據他了解,僅聚智堂天津貴州路校區部分家長自行統計的結果,無法退還的預交培訓款已達數百萬元。
學校、企業雙重身份,加大監管難度
“現在想想,這其實都是他們設計好的陷阱。”老李懊悔不已,“存5萬塊錢,贈送的課也就30多節,如果你感覺還不錯,肯定會繼續存幾萬塊錢甚至更多,換更多的免費課。這樣就掉進他們的坑里了。”
“起初對聚智堂的收費模式也有過懷疑,隱約也想到這錢可能會被拿去放貸或者做資金運營。但后來覺得,他們的知名度還不錯,孩子又馬上要上高三了,就還是交了錢。”老李說,讓他徹底放下心來的,是聚智堂推出的“保名校”套餐:如果學生沒考上約定的學校,學校承諾退還全部學費。“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還有什么不信的?”
“其實,聚智堂這次的突然停擺,反映出整個私營教育培訓行業近幾年的亂象。”一位曾在國內某著名私立培訓機構天津分校任校長的人士分析,“2010年開始,國內的私營教育培訓行業紛紛從傳統的大班大課,向私人訂制的一對一精品、高端課程轉型。盡管一對一的課程往往收費數百元甚至更高,但是由于占用了大量的師資、場地,因此對機構的盈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重營銷、輕教學、只簽大單和長單。”
在他看來,聚智堂事件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中,尤為惡劣的是利用家長和學生重視成績的急切心情,以教育為名、行斂財之實。“畢竟教育和金融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監管體系。而私營教育培訓機構既是學校,更是企業。他們的雙重身份,對于監管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我可以先到工商部門注冊教育咨詢公司,再以教育咨詢的名義開展培訓,誰都說不出什么。”
直到5月17日,“上午有媒體曝出北京校區停課的消息,家長們還存有一絲僥幸。”天津20多家校區也都貼出公告停課自查,家長才感覺大事不好。“連他們自己的老師都傻眼了,自己前一天還在正常工作,轉天就失業了。據說他們也有人買了聚智堂的產品。”老李等家長按照通告上留下的“朱總”和“楊總”的電話撥了過去,根本無法接通。
“錢我不急著要,慢慢還也行。但如果因為這件事影響了孩子的復習,我真不知道咋辦才好。”老李最后跟記者說。
目前,天津警方已對此事立案調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