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國版”信用違約互換漸行漸近 業務指引出臺仍需時間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03 00:53:30

近日,一則交易商協會通過CDS業務指引的消息在坊間廣為流傳。記者了解到,實際上,此次審議通過CDS業務指引的是交易商協會下設的專家議事機構——金融衍生品專業委員會,其通過審議僅是該業務推出較早期的步驟之一,接下來仍有多個步驟要走。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喜威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喜威

今年以來,債務違約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一個常態。在投資者紛紛擔心成為下一個“踩雷”人的同時,市場對信用違約對沖產品的呼聲也空前高漲。此時,似乎任何有關信用違約互換(CDS)消息,都備受業內人士格外關注。

近日,一則“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通過CDS業務指引”到的消息在坊間廣為流傳。消息稱,交易商協會周二就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信用違約互換(CDS)業務指引。

不過,一位了解相關情況的消息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實際上,此次審議通過信用違約互換(CDS)業務指引的并非代表交易商協會的決策機構,而是交易商協會下設的專家議事機構——金融衍生品專業委員會,其通過審議僅是該業務推出較早期的步驟之一,接下來仍有多個步驟要走。“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忽略了‘金融衍生品專業委員會’的關鍵信息。”

此外,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交易商協會此前已向相關市場機構下發了《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目前尚處于征求意見階段。

●市場熱切期盼

據了解,交易商協會于2010年發布《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試點業務指引》,推出了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兩種產品。二者共同的特征是:僅針對單一債項,并有嚴格的杠桿率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CRM誕生至今已5年有余,但在市場人士看來卻“了無生趣”,僅有不足百億的存量,與市場普遍認為的“數十萬億潛在規模”相距甚遠。

然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我國至少已有10家企業出現了債務違約,超過了2015年的違約數量總數。“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需要對沖信用風險的產品。”一位資深市場分析人士表示,CDS有助于在違約案例飆升后緩解憂慮,并幫助投資者更早地察覺到風險最高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有關“中國版CDS將推出”的消息便不斷傳出。據《證券時報》3月18日報道,央行牽頭外匯交易中心研究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推CDS,不少銀行也開始著手準備。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4月份報道,交易商協會此前已向相關市場機構下發了《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征求意見稿)》。

據報道,交易商協會征求意見稿中擬推出CDS和CLN兩個產品。其中,CDS是盯住參考實體債券、貸款等債務的信用風險,由賣方為買方提供風險損失保護的雙邊合約;CLN則是附有現金擔保的CDS產品,“投資者購買CLN后,如果沒有發生信用風險事件,就可以獲得本金的利息和CDS保費兩重收益,如果發生信用事件,投資者需要用認購的本金向發行主體進行擔保賠付。”

此外,交易商協會此次征求意見稿,還較大幅度降低了參與者的門檻。2010年的CRM業務指引,將參與者劃分為“核心交易商、交易商和非交易商”三個層次,并對前二者提出明確資質要求。而在此次征求意見稿中,核心交易商、交易商的資質門檻被取消,金融機構參與者可與所有參與者(包括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非法人等)進行CRM產品交易,但非法人和非金融機構僅可與金融機構進行交易。

●出臺尚有距離

而在債券市場頻現違約事件的當下,任何有關CDS的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坊間的格外關注。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的情況,盡管所謂“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通過CDS業務指引”的消息并不準確,但關于“修訂后的CRM業務規則”提到的一些內容,與前述征求意見稿中基本一致。

比如,“根據市場需求將推出CDS和CLN(信用聯接票據)兩項新產品,同時還降低了衍生品市場的進入門檻,并對CRMW和CLN等憑證類CRM產品的創設流程進行了簡化”;“CRM參與者包括金融機構參與者、非法人產品參與者以及非金融機構參與者,其中金融機構參與者可與所有參與者進行CRM交易,非法人產品參與者以及非金融機構參與者只能與金融機構參與者進行CRM交易”等。

據悉,CDS業務指引中還明確,信用違約互換產品交易時確定的信用事件范圍至少應包括支付違約、破產。根據參考實體實際信用情況的不同,可納入債務加速到期、債務潛在加速到期以及債務重組等其他信用事件。

盡管距離中國版CDS的推出仍有距離,但業內對CDS未來的快速發展已然充滿了期待。

民生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隨著中國債市剛兌的逐步打破,信用債風險將面臨市場定價,風險敞口無疑較政府隱性背書時代有相當幅度的上升,為了債市健康流動,自然需要將這部分風險更好地定價、流轉,甚至是相對獨立化。而CDS正滿足了以上需求。只要工具缺陷不再,CDS將會迎來快速發展。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也表示,CDS可在保留資產所有權的前提下向交易對手出售資產所包含的信用風險,實現信用風險的分離和交易,可以平抑對沖信用風險,化解系統性風險;而且有助于金融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和增加債券市場的流動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信用違約互換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