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綜合 2016-06-06 09:27:19
雖然外賣市場早已被業界視作紅海,但在美國開送外賣之后,佛山將成為Uber送餐功能的中國首發城市。
每經編輯 文多
日前,知名專車平臺Uber的租車界面上增加了“一鍵開餐”按鈕,市民點擊可享由專車司機提供的送餐上門服務。記者從Uber佛山了解到,佛山將成為Uber送餐功能的全國首發城市,該項服務目前還處于試運行階段,預計將在本月底退出。
Uber佛山總經理許寧介紹,“一鍵開餐”旨在連接商家資源與優步用戶的需求,以優步車為載體,提供外賣服務。該服務瞄準了目前線下送餐存在時間過長、送餐范圍受限的痛點,“和傳統送餐一對多的服務模式相比,專車司機能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一對一服務,大大縮短了送餐時間。”
據介紹,目前已經有60度個商家簽約加入了Uber佛山的UIP計劃。
避開選擇困難癥 只給5個選項
實際上,Uber在今年3月就已經正式進軍美國的外賣市場了。
在美國外賣領域,Uber同樣可以說是一個后來者,因為在美國的外賣市場已經有 Seamless 和 GrubHub 這些資深老牌玩家了。Uber 選擇這時進軍外賣行業,底氣何在呢?
Uber希望Uber司機不僅能拉人,還能拉貨,而外賣則是它率先嘗試的項目之一。此外Uber還曾嘗試過送雜貨用品、藥物用品等。
事實上,Uber 公司已經對自己的外賣服務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測試了。Uber 送外賣一事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8月。那時,Uber 已經開始在美國小范圍試點的UberFRESH,后更名為UberEATS并擴大了試點范圍,時至今日已支持包含舊金山、華盛頓、紐約、芝加哥在內的12個城市。今年一月份,UberEats 推出了自己的獨立應用,當時只支持多倫多一個城市。測試期間,UberEATS 的目標是讓外賣變得 “無比簡單”,體現在何處呢?如果用戶想避免選擇恐懼癥并及時收到食物,點進 APP 中的 “立刻送達” 按鈕就好了,平臺將只提供不超過 5 個選擇的菜單,選好后 5-10 分鐘內即可送餐上門。
雖然外賣試點范圍越來越大,但外賣種類一直是非常有限的。之所以做這樣的限定,Uber 本來是想確保自己平臺上的外賣既便宜也能快速送外賣上門。不過 Uber 很快意識到,做外賣服務和打車服務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不斷在學習,我們發現 UberEats 的前景要比打車應用 Uber 要大得多。大多數使用 Uber 叫車的人,通常是打開 App,叫一輛車,關閉 App,在等待司機的到來。相比叫車而言,定外賣則更為情緒化。在訂餐的時候,人們一般都會花很長時間在 App 里瀏覽菜品的照片、菜單,然后再決定點什么。” UberEats 的產品經理 Narain 這樣說道。
Uber 總結的外賣經驗
■用戶在午餐時會選擇點快餐,這樣就不用等太長時間了。因此在午餐的時候向用戶提供有限的菜品選擇剛好能符合用戶的需求。外賣市場已成紅海 送食材與送企業尚待開發
如果說網約車市場如今是3家混戰,那么外賣市場亦然,在經歷了幾輪大規模的燒錢爭奪用戶之戰后,外賣市場已經被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小巨頭分食。根據易觀2015年12月的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整體市場已被上述3家公司占據了近86%的市場份額。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資方背景來看外賣O2O已經成為BAT的盤中餐,不太可能出現這之外的第四支力量。
當個人用戶被補貼和免費教育的差不多的時候,外賣平臺開始尋找新的機會。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提供同城即時物流配送、食材供應等服務;另一種是搭建面向企業商戶的系統。
有數據顯示,餐飲業市場食材采購規模達8000億元,與互聯網餐飲外賣交易的457億元(2015年)相比,食材采購市場顯得不可忽視。在這一領域,除了已有的美菜、鏈農這樣的運營平臺之外,餓了么、美團外賣等外賣平臺也開始發力。
此外,一些無力于繼續跟進補貼、并且看到企業市場潛力的外賣平臺開始專注于B端市場——企業。“依托直營模式,提供專業短距離即時配送服務。旨在幫助本地商戶、行業伙伴完成O2O服務的閉環。”
一個典型案例是2011年成立的美餐網。應該說,美餐網是最早進入外賣領域的公司之一,2012年開始發展個人訂餐業務,當時就已經嘗試開始承接部門企業的客戶。當時,地處中國傳媒大學附近的一家公司提出送餐服務的需求,它們希望為員工提供工作日午餐,卻一直找不到滿意的送餐公司,這家公司代表了外賣市場另一部分尚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于是每餐團隊開始進行摸索和嘗試。
再加上彼時的外賣市場進入到膠著的補貼大戰,于是美餐網將企業作為自己的目標受眾。美餐網早期投資者王嘯在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在中國to B的項目不是很多。“國內的投資機構很多喜歡跟風,例如一旦出現O2O熱就會蜂擁而至。而一些to B的項目業務形態還不錯,但因為市場不成熟,導致很多人不愿意投。”
不過在未來to B的項目會慢慢多起來,例如在美國to B的項目已經占到三分之二的比例。而這種現象在O2O行業已經有所體現。
(稿件綜合自人民網、36KR、騰訊財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