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14 09:22:53
“有一段時間包括現在我都想關掉朋友圈,因為大家看到你在哪里,就馬上想跟你談生意。”徐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比起在金融工具操縱下的票房運作,他更渴望市場“回到電影本身”。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菲菲
每經記者 李菲菲
“我覺得自己完全是一個小學生。”左鄰殿堂級導演李安,右挨資本大佬于冬,即便是身兼導演、演員、投資方代表等多重身份的徐崢,也頗有些小心翼翼。
6月13日,徐崢以嘉賓身份出席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于曾憑借《泰囧》雄踞國內華語片票房之首長達兩年半的徐崢而言,其對票房的認知極具話語權。除此之外,作為國內票房證券化的首批玩家,徐崢在影片《港囧》上成功的資本運作亦可圈可點。
當票房成為談論電影時繞不過的話題、當資本驅動下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亂象叢生時,這位影人又是如何看待電影與資本的擁抱呢?對此,徐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對票房證券化的運作并不專業,甚至對在《港囧》之后接踵而至的“合作伙伴”頗有些無奈。
“有一段時間包括現在我都想關掉朋友圈,因為大家看到你在哪里,就馬上想跟你談生意。”徐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比起在金融工具操縱下的票房運作,他更渴望市場“回到電影本身”。
“資本運作我并不專業”
作為內地第一位邁入“10億俱樂部”的電影導演,徐崢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一路的狂飆突進。而在“野蠻生長”的背后,并不成熟的國內電影市場卻頻陷資本涌入帶來的泥沼。如今年初《葉問3》利用金融工具大規模的票房造假,使得票房證券化的弊病暴露無遺。
《葉問3》無視規則的瘋狂,與多部電影成功的票房資本運作不無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徐崢參演、執導的影片《心花路放》《港囧》都是“票房保底發行”的成功案例。
在《港囧》的票房保底運作中,徐崢將電影47.5%的票房分成權以1.5億元賣給自己參股19%的上市公司歡喜傳媒,在影片上映前便提前收回成本的“招數”令市場拍手叫好。然而這個大家眼中的資本運作高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卻直言自己“并不專業”。
對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及關于票房證券化的問題,徐崢坦承“十分尖銳”但并未回避,“我剛好趕上了這樣的一個時機,碰到這方面(票房保底發行)的專家組局,拍了(《港囧》)這部電影。”徐崢認為,自己與歡喜傳媒的合作實為水到渠成。
“我個人是數字盲,對這個(票房證券化)東西不是特別懂,我覺得只要這樣簡單易做就可以了,剩下的東西是歸別人管。所以我蠻難回答關于金融衍生品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很不專業。”徐崢說道。
然而《港囧》的成功也為徐崢帶來了不少煩惱,“我每天都聽到很多的投資人(談合作),資本拿出各種各樣的游戲形式,特別是大家知道了我有這樣的操作以后,有一段時間包括現在我都想關掉朋友圈,因為大家看到你在哪里,就馬上想跟你談生意。”
“演員身份讓我能更好地講故事”
票房證券化的成功運作卻加深了徐崢對于“電影初心”的堅守,在他看來,市場更應“回到電影本身”。“我挺希望能夠回到電影本身,不能離這件事越來越遠。”
在徐崢看來,內容是電影的核心,他一直堅持自導自演的原因便是演員的身份能夠讓他完全融入到故事當中。“看戲的時候能夠讓我回到我自己最初心的部分,演員身份局限同時讓我有一個視角,將自己帶入我想表達的那個故事,成為我比較擅長的部分。”徐崢認為,正是這樣的“不客觀”讓他能夠更好地講好故事。
然而中國電影市場人才孵化機制的不成熟也讓徐崢頗為擔憂,作為一名導演,徐崢對人才的渴求極為強烈。
“這個行業的每一個人都在往更高級的方向追求,我好不容易碰上一個特別好的執行導演,再次找到他的時候,他說他要當導演了,好不容易有一個制片,當我再找到他的時候,他說他要做制片公司老板。”徐崢認為,一套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十分重要。
對于機制所帶來的困惑,徐崢認為這是當今電影市場的普遍問題。當熱門藝人的出場費炒至天價,電影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卻不容忽視,“只有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產業化的需求,滿足一年400億票房的市場需求。”
除了徐崢外,在此次參與論壇的多位電影業內人士看來,與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相比,中國電影還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階段,在人才培育方面缺乏系統培育。專業人才不夠,是中國電影發展不得不面臨的陣痛,“現在誰能夠把握人才培養,讓作品來說話,誰就是王。這里面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
并不著急“囧”系列的創作
在IP盛行的時代,《泰囧》《港囧》的接連成功使得以徐崢為標簽的“囧”系列價值不菲,市場上甚至出現了想要借光的“假囧”影片。依照常理而言,此時連番推出“囧”系列的續集理應反響不俗。然而對于市場很高的期望,徐崢卻認為應該放慢腳步,“我下一步電影不見得是‘囧’,我希望它醞釀得更成熟一些。”
“我很幸運碰到了這樣的題材,‘囧’系列電影讓我成功好像非得再拍攝一部。”徐崢認為,相較于急著推出“囧”系列后續影片,他更傾向于“慢下來”,“從《泰囧》到《港囧》有3年時間,(下一部)也不會那么快,現在我帶著我的團隊正在惡補。”
徐崢的“慢”不無道理。反觀無數大IP的續集作品,狗尾續貂的不在少數。徐崢并不急于透支“囧”系列的品牌效應,在他看來,只有慢下來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事實上,“囧”系列影片中的故事與徐崢拍攝電影的心路歷程恰巧不謀而合。徐崢表示,一部電影的創作過程就是走出困境的過程。“‘囧’這個字講的是一種困境,有的成功了,成為了喜劇;有的沒有成功,可能成為了悲劇。這是我支持做‘囧’電影的背后動力。”
除此之外,徐崢亦坦言,自己在“囧”系列影片創作過程中面臨諸多的矛盾,如何將觀眾對喜劇電影的期望與訴求和自己對影片的理念相結合,成為其繼續創作的最大矛盾。“很多觀眾除了探索電影背后深層的情感問題外,他們還有很多娛樂性的需求,這對我來說會變成一個疑惑,那么我可能會探索其他的題材。”徐崢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