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20 01:02:50
華潤給出了6大理由,但筆者認為,華潤著重強調的對價資產的質量被高估、股份被攤薄等,這或是其拉攏其他股東的幌子,除權益被攤薄,不利于央企資產保值增值的壓力外,根本原因在于萬科股權重構與華潤新戰略相抵。
◎李宇嘉
從“萬寶之爭”到“萬華之爭”,萬科股權重構和股權之爭曠日持久且愈演愈烈。盡管萬科以董事會名義,對外釋放信息,定增購買資產引入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鐵)的方案已獲通過。但方案還要經受隨后的董事會、股東大會兩次審議的檢驗。
以資產換股份,而非深鐵與萬科重組,意味著必然攤薄股東權益。此代價是否能買到萬科未來,即深鐵物業持續注入,以及“地鐵+物業”紅利抬升萬科盈利和PE,還有待證明。另外,考慮到華潤明確反對的態度,其完全有可能在合理的商業規則下,以其央企優勢、合縱連橫,“拉攏”此前萬科的第一大股東寶能,并以40%的股權力量,借助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來否決方案。
作為鐵桿支持萬科近20年,以“護法長老”驅趕門口“野蠻人”,助力王石和郁亮為代表的精英管理層大展身手的華潤,緣何旗幟鮮明地反對股權重構?華潤給出了6大理由,但筆者認為,華潤著重強調的對價資產的質量被高估、股份被攤薄等,這或是其拉攏其他股東的幌子,除權益被攤薄,不利于央企資產保值增值的壓力外,根本原因在于萬科股權重構與華潤新戰略相抵。
當前,受產能過剩、電商沖擊以及金融風險時有爆發等因素影響,華潤在建材、零售、金融、醫藥等傳統主業上的靚麗業績或難持續,零售、食品和醫藥等虧損板塊已開始“做減法”。同時,新一輪央企重組風雨欲來,高層要求央企發揮“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作為2015年華潤業績最大功臣(貢獻集團26.5%的利潤)的地產板塊空前受寵,這也是為何集團要將旗下的華潤置地打造為“千億房企”的原因所在。
2016年,深圳區域預計貢獻華潤置地30%的業績,再拔頭籌。集團已將深圳舊改作為華潤置地沖刺“千億房企”的主攻方向,并相繼將歸屬于集團的深圳4大舊改項目注入上市公司。但是,逐鹿深圳舊改的龍頭房企云集,加上房價地價飆漲,拆遷等舊改成本高漲,舊改風險加大。深圳已無新地可供,萬科牽手深鐵,無疑是舊改領域的最強組合,一方面,“地鐵+物業”將是華潤置地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華潤股權被稀釋,希望以大股東優勢整合萬科和做大地產的戰略渺茫。
對萬科來說,頂著“不念舊情”的罵名,拋開“老大哥”而引入深鐵,根本原因是,樓市和城市化進入“下半場”,即樓市存量時代遇上都市圈時代。不像過去,“跑馬圈地”很容易賺錢,存量時代考驗的是開發商打造產品的智慧。因此,2000年萬科擊退君安“敲門”,引進華潤并助推萬科成為全球最大開發商時的第一股東標準,如資金實力、政商關系、不干預管理層,已不適用于樓市新時代。
在大本營深圳,每年1~2宗新增用地已經成了“資本游戲”,民企萬科要“玩”,可謂代價不菲;隨房價水漲船高的舊改成本,任何一個逐鹿舊改市場的開發商都不能保證,支付完高昂的成本后,未來3~4年后入市的房子一定賺錢。引入深鐵這個大股東后,深度介入“地鐵+物業”,不僅萬科可獲得可觀的土地儲備,且借助地鐵再造存量空間、提升周邊物業價值的契機,助推萬科轉型和萬億市值夢。
深鐵為何鐘情萬科?要知道,深圳史無前例的地鐵疾行時代已經開啟,目標是運營里程從目前的158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435公里、2030年的1000公里。全球地鐵大多虧損,香港地鐵之所以成為全球唯一賺錢的,就在于“軌道+物業”的模式。目前,香港地鐵能夠一年盈利百億元,占收入85%的物業開發和經營是核心。
目前,政府已確立“軌道+物業”來支撐深鐵未來發展,而物業價值又有很好的挖掘潛力。深圳房價已上數個臺階,未來地鐵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周期越來越長。軌道盡管能讓沿線物業升值,但站點上蓋物業能否覆蓋水漲船高的成本,基于專業欠缺,深鐵并無十足把握。但是,基于萬科20年“三好住宅”、“工廠化住宅”的專業能力和成本控制,長期堅持“高盈利、快周轉”模式,在盈利和現金流的獲取上,業內無出其右者,這是深鐵想要的。
因此,萬科與深鐵合作,可謂時代的選擇。在為這次股權重構“暖場”的“2016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高端論壇”上,深鐵董事長表態要全力推進“地鐵+萬科”合作,王石以深鐵“軌道+物業”與萬科轉型高度契合來回應,向外界傳達聯手決心。而且,增發價格相較每股凈資產折讓24%,顯示萬科引入深鐵的誠意;同時,以“秒殺”新地王的優質資產注入萬科,也顯示深鐵的誠意。
本質上,萬科股權爭奪戰在于,追逐個體利益還是全體股東利益,看中短期利益還是分享長期紅利。隨著政府、國企和央企加入斡旋,讓外界對過程和結局難以預測。但有一條是可以確立的,即在提振疲弱的投資、挖掘新增長動力上,都市圈必將為各級政府所重視,參與各方都難以舍棄這個領域。同時,被稱為“分紅牛”的萬科股票是為數不多的選擇,對中小股東是如此,對華潤也是如此,對靠高收益分紅險籌資的寶能更是如此。希望此次股權重構順利落地、股權爭奪有驚無險,預計將成MBA經典案例。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