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6-06-20 11:23:54
加強對用戶的安全保障需要冷靜的頭腦、有效的手段,乃至割舍部分眼前利益的魄力。歸根到底,只有那些真正把乘客出行安全放在心上的專車平臺,才能最終贏得長期競爭的“馬拉松”。
最近,幾起事件讓專車安全再次受到公眾關注:先是天津一位姑娘乘坐專車時遭遇“變態”司機,后是一位公眾人物因與順風車主發生糾紛被其砍傷。
不知不覺中,專車已在中國走過四五個年頭。起初,不少用戶鐘情于它帶來的出行便利和優質服務,紛紛為其點贊。后來,糾紛、爭議不斷上演,搶劫、騷擾等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人們逐步意識到:原來技術進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帶走所有問題,原來專車并非“天生完美”,安全可能是其最大軟肋。
世上確實沒有絕對的安全,但在出行領域,作為服務提供者的專車平臺卻理當矢志不渝地追求絕對安全。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企業做得還遠遠不夠,有的甚至成了“安全洼地”。
“你們保障安全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一家平臺企業給出的答案是司機信用體系,也就是乘客評價體系——司機每完成一單所獲的乘客評價,都會被記錄在其信用檔案中,左右日后其他乘客的選擇。相較傳統出租車遭人詬病的低效投訴機制,這種監管創新固然不錯,卻不能讓人完全放心。它畢竟屬于事后監管,難以預先堵住安全風險。
每一單專車出行,都涉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一絲都馬虎不得。對于專車平臺來說,“防患于未然”的事前和事中監管比事后監管更重要也更關鍵。恰恰在這兩方面,一些企業或者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或者有心無力、未盡全力。
拿事前準入來說,人們通常認定,接入專車平臺的私家車主應當符合無犯罪記錄、無精神疾病、無酒駕毒駕等條件,平臺確實也會在審核司機資格時提出相關要求??涩F實卻是,依然有大量“漏網之魚”鉆進平臺。今年3月,深圳經初步排查,就在當地專車司機中發現數千名有吸毒前科、重大刑事犯罪前科的人員。
把關不嚴,平臺當負主要責任。有些企業或堅持運營自有車輛、自雇司機,或加強與政府部門對接,剔除“危險”人員,降低了安全風險;也有些企業忙著搶占市場、做大份額,忽視乃至無視乘客安全,導致風險滋生蔓延。對此,企業理當反思、改進。當然,各地交通管理等部門也應檢視自身、完善服務:既然專車已成為如此重要的出行渠道,何不將審核人員資質所需的權威數據資源更主動地向平臺開放,讓企業把關更及時、更高效呢?
事中監管也是必需。近期一些司機偽造身份、借用他人賬號在平臺上接單的行為,就讓事前監管化作虛無。有力的事中監管無非兩點,一是確認實際駕駛人的身份,二是實時監測監控駕駛行為。從技術上講,借助手機、攝像頭、感應器、GPS定位系統、行車測速系統等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是沒辦法堵住漏洞。問題在于,改進技術、改造設備可能推高經營成本,加強監管也可能導致一些司機資源的流失。在出行安全與經營收益之間如何抉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最終決策。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與“意氣風發”地爭取巨額融資、“一腔熱血”地打補貼戰不同,加強對用戶的安全保障更需要冷靜的頭腦、有效的手段,乃至割舍部分眼前利益的魄力。歸根到底,只有那些真正把乘客出行安全放在心上的專車平臺,才能最終贏得長期競爭的“馬拉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