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12 01:59: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孟慶建
◎每經記者 孟慶建
我們需要給遇到失敗和挫折的年輕創業者們一點掌聲,但是也需要從失敗和挫折中尋找原因。
比較明顯的一點是,在這一批90后甚至95后創業者呼嘯登臺的時候,創業圈里存在這樣一種明顯的現象:“90后”、“95后”、“學渣創業”、“休學創業”……有些投資機構尤其熱衷給創業團隊插上各種標簽,迎合媒體的口味給創業團隊造勢。帶著標簽的創業團隊通常會迅速火爆,比如近兩年的“超級課程表”、“臉萌”、“神奇百貨”都是迅速成名,拿到高額融資。
這種標簽化的潮流,或許暗合“圍觀群眾”的心理預期,“屌絲逆襲,少年成名、語出驚人”等吸引大眾眼球的包裝定位,通常更容易受到追捧。然后通過炒作話題,帶來曝光量,尋找更多的投資。
創新谷創始人朱波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講道:“在今天這個創業環境中,如果創業者自己不能給自己代言,不能自己給自己公司發展造勢的話是肯定不行的。尤其是to C端的生意,如果你沒有眼球、沒有話題感,你要花很多的錢去燒,創業成本將被提高。”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也曾在演講時指出,“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都可以成為網紅。如果不具備成為網紅的能力、潛力、魅力、影響力,那就不要創業了。”創業網紅馬佳佳、王凱歆都進入了真格基金的投資組合。
不得不說,在中國的創業圈里有一種特殊的、宜于奇跡萌芽的土壤。人們總渴望有一些超出常規和想象的事件發生,并以此為興奮劑來刺激大家的感官,讓投資項目“性感”起來。大家樂見奇跡的發生,并大聲地將它傳播開去。
但是聲名遠播之后快速隕滅的明星創業者不在少數,能夠在一鳴驚人之后遏制非理性沖動,脫胎換骨,以平常的姿態和形象持續成長者少之又少。
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曾說,任何一份創業,都可以通過兩個維度來審視:一方面,能不能為原有行業帶來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能不能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所有將創業和正在創業的年輕人們,是時候好好問一下自己這兩個問題了,創業終究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喧囂過后,商業的江湖中,還需要拿出真本事,才能長遠地活下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