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7 03:49:07
說到公募這18年的風風雨雨,有一塊業務近兩年越來越受關注,那就是公募基金子公司的專戶業務。特別是2015年底以來,子公司的專戶規模呈暴增趨勢。公募基金子公司的專戶業務主要承接的是來自于銀行的委外資金,不少業內人士均表達了對于基金子公司規模迅猛增長的擔憂。
每經編輯 黃小聰
◎每經記者 黃小聰
說到公募這18年的風風雨雨,有一塊業務近兩年越來越受關注,那就是公募基金子公司的專戶業務。特別是2015年底以來,子公司的專戶規模呈暴增趨勢。
公募基金子公司的專戶業務主要承接的是來自于銀行的委外資金,不少業內人士均表達了對于基金子公司規模迅猛增長的擔憂。
規模暴增的風險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6月底,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前20名管理的資產規模突破4.5萬億元,居首的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為6240億元。此外,共有9家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突破2000億元規模。
不到一年時間,截至2016年3月底,專戶業務規模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規模上升到6.76萬億元。榜首的深圳平安大華匯通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其專戶業務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8407億元,共有15家基金公司的專戶規模突破2000億元。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對此深有體會,“2015年,我覺得快速發展是在三季度后,特別是四季度。當時的委外需求特別多,我們不斷做盡職調查。除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有一些城商行、農商行都進入了委外隊伍。”
但這種規模暴增的背后,其實子公司更多就是起一個通道的作用,并沒有太多“含金量”。一家滬上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規模膨脹,可能會帶來風控方面的隱患。在監管思路的指引下,基金子公司需要苦練內功,提升核心的投資和風控能力,提升主動管理業務占比。”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表面看,基金管理公司并沒有負債經營,但基金管理公司的保本基金、子公司融資類業務等,都會產生或有債務。除此之外,基金管理公司還面對操作風險、法律風險,這些或有成本一旦發生,可能會大幅侵蝕資本金。因此,基金管理行業也應該‘去杠桿’。”
求變的挑戰
或許正是出于對風險的防范,前段時間基金子公司陸續收到《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控指標指引》。隨著政策逐步落地,對于基金子公司而言,不得不求變的業務方向,是對子公司提出的更大挑戰。
其中先知先覺的基金公司早就有所轉變,某基金子公司人士就表示,“我們現在主要是為銀行過來的資金提供多角度服務,這塊業務占公司整個業務量約八成左右。比如根據他們的需求,在市場尋找最合適的理財產品匹配。有時也會根據需要做一些產品設計,不再是簡單的通道業務。”
他進一步指出,“關于如何去杠桿,與普通企業不同,基金管理行業做大股本的空間比較有限,只有降低或有負債一條路可以走。降低或有負債的途徑,一是嚴格風險控制管理,降低各類業務可能導致的或有負債風險;二是控制保本基金、墊資發起式基金等資本占用型業務的規模,特別是控制子公司通道融資類業務規模。”
此外,一位基金公司負責人認為,“監管趨嚴,未來公司肯定會加大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拓,這是對凈資本消耗最低的行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