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機構資金占比突飛猛進 一線私募未來只和機構做買賣?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15 01:10:4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李娜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李娜

就在公募基金將機構資金視為未來十年亟待開發的富礦并積極爭搶之時,陽光私募基金也同樣眼饞這塊大蛋糕。

7月底,15家私募機構參加了基金業協會在京舉辦的私募基金對接銀行委外資金專題座談會。部分業內知名的私募人士曾公開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多機構資金。

在調查走訪中,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發現,有部分量化類和債券類私募,逐漸開始有這個底氣——只接機構的錢,不用跑渠道、發行產品。其唯一目標,就是維護這些客戶。

根據火山財富大量調查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特別是今年以來,機構資金在私募管理資金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部分私募管理的機構資金占比已超過五成,有的甚至達到100%,私募資金來源機構化的趨勢越發明顯。

那么,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機構為何會越來越愿意讓私募打理自己口袋里的銀子呢?來看火山財富的調查。

●私募的洪荒之力:機構資金占比提升明顯

熊市中,陽光私募產品中主打股票的單多頭產品還是很難賣,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

“現在單只股票類多頭產品能賣1億到2億元,就已經很不錯了,能賣上3億到4億元就可以直接慶祝了。”滬上某券商銷售機構人士向火山財富表示。

盡管A股目前沒有太明顯的賺錢機會,但債券類和量化對沖類私募產品卻十分暢銷。一位專做量化對沖的私募投資總監就曾對火山財富感慨道,當行情不好時,他們的規模反而增長明顯,不過這看上去非常令人羨慕的事情,在他看來,卻成了一種美好的煩惱。

該投資總監進一步表示,“現在有錢人越來越多,100萬的門檻對于不少投資者其實并不算高,規模雖然上去了,但客戶太過分散,每位客戶的認購金額大多集中在100萬到300萬元,所以最后,我們一二十人的團隊,可能要面對上千位客戶,溝通成本太大。我們更傾向于有更多千萬級別以及擁有大資金的客戶,這樣就能有更多精力專注產品運作。”

前幾天,當火山財富再跟這位投資總監交流時,他表示,“目前管理的30多億資金中,來自機構資金的占比達到20%~30%,今年以來有明顯提升。”顯然,機構客戶占比的攀升正在逐步改變這些私募的客戶結構,而像他們這樣,今年以來機構資金占比明顯增加的情況,在其他一些中大型私募中也逐漸增多。

滬上另一家同樣主做量化對沖的大型私募市場人士也表示,“現在確實有這個趨勢,大型機構、銀行委外以及FOF資金都有流向私募,我們公司這個比例隨著規模的增加也在不停地漲,具體比例還沒仔細算過,但是30%肯定是有的。”

火山財富初步了解發現,北京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公司,截至6月底,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已位于行業內的第一梯隊。由于專注債券市場,其管理的資金100%來自機構,沒有承接任何的散戶市場。

同樣,在部分私募中,機構資金的占比要接近或超過5成。

滬上某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公司目前量化對沖類資產總規模有50多億元,其中七成來自機構資金,債券類資產管理規模也有60億元,機構資金占比超過五成。另外,北京的一家大型私募市場部人士也向火山財富坦言,“我們目前機構資金的占比大概不到50%。”

另據玄甲資管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在2009年~2015年七年的研究區間,機構資金占私募在管規模中的平均比重呈穩步提升的態勢,經測算,依次為11.54%、13.73%、15.17%、20.04%、31.94%、39.57%和52.14%,在2015年,機構投資者資金占比高峰曾達62.42%。

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表示,“隨著2012年上半年我國資管行業迎來新一輪監管放松,尤其體現在擴大投資范圍、降低投資門檻及減少相關限制方面,使得銀行、保險、券商、信托、基金公司、三方財富公司加上互聯網金融及其他創新業務逐步淡化了行業壁壘,使得各類機構都想在大資管時代分‘一杯羹’。”

“上述情況集中表現在2013年,較2012年機構資金占比呈爆發性增長,后期隨著2014年以來的降準降息、創新量化貨幣工具等一系列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市場資金為獲取高收益具有向金融機構集中的傾向,由專業的金融機構管理,進而造成機構投資者在私募基金中比重逐步加大。”衷亞成進一步指出。

●機構資金構成:主體多元化

在機構投資者占比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主體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廣州某私募人士告訴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幾年前,私募基金機構投資者主要為信托、家族資金、銀行私行、集團財務公司等,現在機構投資者主體逐漸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除上述機構之外,其他機構資金有來自于FOF/ MOM機構、國企、保險、銀行委外、券商(期貨)資管、基金公司及資產管理子公司、第三方財富公司等。”

目前私募中的機構投資者類型,業內比較認同的有三種:其一是保險資管行業;其二來自銀行的資產管理基金,也就是銀行委外資金;其三包括券商的自營或者資管。剩下的則主要是上市公司、財務公司、大型企業等。

不過上海某私募公司的市場人士告訴火山財富:“根據保監會的相關規定,保險資金可以投資私募股權基金,而投資私募證券類基金并沒有相關文件,即是不被允許的。以前保險資金投資這種證券類私募基金打的擦邊球,走的是投顧模式,用基金子公司做管理人,用私募管理人來當投資顧問。而且做保險公司的也只有幾家。現在保監會查得比較嚴,保險資金可能短期內沒有辦法將資金投到證券類私募基金。”

該市場人士進一步表示,至于銀行委外,現在也是私募公司最為看重的一塊業務,不管用FOF、MOM或是其他形式。

現在銀行流行的是做FOF,即成立基金,投向不同類型私募,比如做量化的、債券的、股票多頭的,以降低風險,獲取較好回報。

對此,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分析道,“之前銀行的錢很多是投向基建、房地產等項目,但今年經濟形勢不好,投給實業可能會有很多錢收不回來,使得銀行一部分資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投資能力強的私募上,這是銀行資金第一次大規模進入私募行業。從銀行方面看,目前銀行的委外業務,大銀行相對成熟,小銀行還在建設當中。其中發展最快的是債券業務,因為銀行對債券業務的體系相對比較熟悉。而股票、股權業務都比較少,股票相對比股權多一點。”

除了保險和銀行,券商、大型企業、財務公司等機構也都把目光瞄向了私募,上述因客戶分散而煩惱的私募投資總監就表示,在他們的機構投資者中,除了銀行委外、FOF資金外,還有大型企業。上海另一家規模在30億左右的私募,其董事總經理也向火山財富說道,“我們的機構資金一直在10%左右,主要來自于券商和財務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在前面所提及的機構中,不管是來自銀行還是券商等,都開始采用FOF的投資形式,這也是今年以來最為明顯的變化之一。據火山財富了解,國內某大型券商最近也開始發行自己的FOF基金,然后再投向私募基金,而市場上許多專做FOF的私募機構也提到了他們資金來源多元化,上述廣州某私募人士就表示,“我們主要做FOF,資金來源比較多,也比較雜。”

●銀行合作模式:安全墊模式與FOF盛行

這種委托機構主體的多元化,往往帶來要求的多樣化。

首先體現在產品類型方面,隨著去年下半年以來市場行情的持續疲弱,對接單邊做多的私募產品減少,而量化對沖和債券型產品成了香餑餑。這也成為銀行委外資金在今年突出的亮點之一。

有私募市場人士就向火山財富表示,“之前銀行也想做證券類私募,去年股市大幅調整后就暫停了,所以銀行的FOF和MOM對接單邊做多的私募基金比較少,他們主要投一些量化對沖類產品和債券類產品,這種產品安全系數高。”

深圳某私募人士表達了同感,“今年我也注意到確實有很多期貨公司等機構,拿著錢找私募做量化對沖產品。今年最火爆的產品類型應該是債券和量化對沖,其中債券都是5億、10億元起步,盡管這兩種類型產品想要獲得高收益也面臨壓力。”

不過,這兩類產品在規模上有些區別,滬上某私募量化人士指出,“目前私募機構承接的主要是債券,股指期貨停掉以后,沒有體量那么大的量化策略。即使今年CTA很火熱,市場容量也不大,機構對量化接受程度沒有那么高,我們手中的量化策略也只有一家機構,事實上現在做純量化策略的很少。做得最好的量化對沖機構,頂多也就10億到20億元,圈內比較有名的一家量化對沖機構,其對外表示自己管理的機構資金為十幾億元,這已是業內最高水平了。CTA類產品,不加杠桿中規中矩今年以來收益有10%以上,是比較符合銀行需求的。”

除了在產品類型第一關做好風控,產品本身的設計也開始有所不同,之前可能委托管理需要私募跟投,如今不少機構委托管理都要求私募也要出部分錢,也就是安全墊模式。

另據火山財富了解,以往證券類私募產品,跟投模式有兩種:如果私募歷史業績比較好,按照20:1,銀行出1億元,私募跟投500萬元;如果條件不是那么好,比例就是10:1,銀行出1億元,私募跟投1000萬元。

某私募人士指出,“銀行去年給的資金很多是裸投,今年銀行改變方式了,我投錢但要采用安全墊的模式。這種模式就是,銀行給你9000萬元,私募基金公司自己出1000萬元,湊成1億元,平倉線設置到0.85元,這樣一旦出現虧損就先虧損你的10%。剩下5%才是虧損銀行的,這種條件下才能進入銀行的觀察名單。”

“如果表現好,后面銀行才會給出裸錢,即從0開始風險全部由銀行來承擔。銀行現在是又想給私募錢又不敢給,所以弄出個安全墊模式,將雙方利益捆綁在一起。這也是在去年大跌后開始的,私募公司以前還可以象征性跟投。安全墊這種模式對私募來說就是假劣后,漲的時候沒有分多少,就是銀行給個機會,要不要隨便你。安全墊模式下,比較普遍的是,漲上去收益和銀行三七開,銀行七成,私募管理人三成。而以往這種安全墊模式下,業內通行的模式是五五分成比例。”該私募人士進一步指出。

雖然條件越來越多,提成反而降低,但是就是這種安全墊模式下,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很愿意。有私募人士透露,“因為進入這個考核名單,后面一旦市場行情好轉,資金對接就會比較快。目前大家最想進入的考核名單的銀行就是工行和招行。機構自身的優勢很明顯,溝通成本低,有效率、規模大,更有專業性。”

●效仿境外市場:一線私募主攻機構?

既然機構資金這么受私募的歡迎,同時機構也有這方面的需求,未來私募會不會演變成主要以機構為主體的理財市場呢?特別是那些投研實力位于一線,且在某些細分行業具備推突出實力的私募管理公司。

先來看下大洋彼岸成熟市場的私募發展情況。

根據去年底美國證監會發布的首份私募基金行業統計報告,美國私募基金的第一大投資者還是私募基金,投資規模達到1.35萬億美元,占比達到20.2%,也就是說,美國私募基金的投資資金五分之一來自私募FOF。美國的個人投資者投資規模達到0.74萬億美元,非美國的個人投資者投資規模為0.19萬億美元,合計占比13.9%。其他主要投資者包括政府養老金、企業養老金、基金會、保險公司、主權財富基金、銀行、證券公司等。

可見,在美國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主要是長期資金。即使是個人投資者也一般為富豪階層,普通的富裕家庭往往通過私募FOF投資私募基金,中產階級基本無緣私募基金。

我國的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雖然法定條件高于美國,但是投資者結構與美國有很大不同,呈現散戶化、短期化的特點。私募基金主要通過銀行、券商、信托、第三方銷售機構等渠道銷售,導致私募基金的持有人高度分散,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一些私募基金無法兌付后,還會出現較大糾紛。

另外,我國還很少有個人投資者通過FOF投資私募資金。我國私募基金的投資資金主要是1~2年的短期資金,市場隱含預期收益率在10%左右,投資者周期在10年以上的養老金和保險等機構資金配置私募基金的比例不高。

不過,隨著FOF基金逐步興起,機構資金不斷往私募流入,未來私募中機構資金比例進一步提高已成必然趨勢,私募需要做的顯然就是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

上述滬上大型量化對沖機構市場部人士就向火山財富表示,“如果要有實力去做這些機構資金的投顧,也并沒有那么容易,機構會更加謹慎,它會考量的維度會更加多,不過我們也覺得這個標準會更科學。”

在此次調查中,火山財富也已經注意到,有部分量化類和債券類私募公司,開始有這個底氣,那就是只承接機構資金,不用跑渠道、發行產品,主要任務就是服務好機構客戶。

“參照境外市場發展,未來好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它就是只接機構的錢不接散戶的錢。散戶想投資它們,可以去買FOF或者養老基金,中國未來也許也會走上這兩條路。”一位私募人士如此展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