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18 22:15:25
跨國藥企近期在華水土不服主要因素在于政策環境的變化,未來幾年,裁員甚至會在全球醫械企業繼續,畢竟在新技術無法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情況下,裁員是降低運營成本的最直接方式。
每經編輯 劉曉雪
每經實習記者 劉曉雪
因三年前商業賄賂案而引發“地震”的葛蘭素史克至今沒恢復元氣,葛蘭素史克(以下簡稱GSK)在中國的業績目前沒有實現增長。
據GSK近期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在中國的藥品銷售增長為-21%,而除去中國市場的新興市場藥品銷售下降幅度為2%,其在中國的疫苗業務業績也有所降低。
除GSK,還有其他跨國藥企在中國也遭遇了寒冬,面臨業績下滑,大幅裁員。據了解,另一家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在近期又傳出裁員消息。而早在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該公司才經歷了一次裁員風波,幾乎涉及其中國區所有的事業部,這也被認為是在華跨國藥企史上大規模的裁員。
據業內人士預測,未來幾年,全球醫械企業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業績遇陰霾 員工遭辭退
在行賄丑聞爆發后,盡管GSK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包括精簡機構,藥品降價,剝離非核心資產,業務重組等,但目前看來,其取得的成效遠低于預期。
據GSK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81.21億美元,其中制藥業務收入106.05億美元,疫苗業務收入26.16億美元,消費者保健業務收入23.82億美元;不過具體到中國市場,其藥品銷售卻為負增長,下滑率高達21%。
與此同時,2015年,GSK在全球市場的增速為—10.7%,在中國市場的增速則為—1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發現,跨國藥企圈遭遇業績陰霾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從2014年開始百時美施貴寶的裁員風波就沒有停歇過,從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百時美施貴寶裁員多人,幾乎涉及其中國區所有的事業部,這也被認為是在華跨國藥企史上大規模的裁員。
近日,百時美施貴寶腫瘤事業部又傳出裁員消息,本次涉及品種包括治療實體瘤的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爾定(卡鉑注射液)兩個產品,涉及被裁人員包括銷售、醫學部、市場部所有人員。
針對以上情況,百時美施貴寶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裁員的主要原因在于泰素目前已經達到了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隨著市場上近60種仿制藥的出現,泰素的市場推廣價值正在逐漸減弱。基于目前的情況,包括外部行業的整體環境,以及BMS(百時美施貴寶)內部致力于通過業務模式的轉型而專注于為患者的治療帶來最大可能的提高,BMS決定自2016年8月1日起停止對泰素的市場推廣。
政策環境生變
業績重壓之下,GSK也開始突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7月GSK便將耗資7000萬美元于2010年并購而來的南京美瑞制藥有限公司的股權、美瑞工廠及與三種泌尿產品有關的當地生產和供應業務出售;5月公布的國家藥價談判結果中,GSK慢性乙肝一線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實現降幅67%,中國區藥價為全球最低。
事實上,在“國家藥價談判”前,2015年GSK的三種乙肝抗病毒藥物賀普丁、賀維力和韋瑞德已經通過和省市醫保談判,在部分省市平均降價20%~30%,這也讓GSK成為首個在中國區主動大幅降價的外資藥企。
分析認為,跨國藥企近期在華水土不服主要因素在于政策環境的變化,未來幾年,裁員甚至會在全球醫械企業繼續,畢竟在新技術無法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情況下,裁員是降低運營成本的最直接方式。
多名分析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以前由于政策傾斜、產品優勢、資本推動等,不少外資藥企都獲得了“黃金十年”的增長紅利,但近年來,專利到期、政策縮緊、招標降價、藥價談判等因素,都深刻影響到外資企業。
百時美施貴寶相關負責人表示,BMS將嚴格按照中國勞動法律和法規的相關規定,確保受影響員工的權益得到保障。同時,公司已經推出一項職業轉型課程,旨在幫助其盡快適應變化,順利過渡職業轉型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