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8 20:21: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左越
每經記者 左越
9月8日,財政部官網發布通報,對主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專項檢查結果公布,并對5個典型案例予以公開曝光。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領域“騙取和違規謀取財政補貼”等問題的調查終于有了結果。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記者注意到,在這5起案例中,金龍汽車(600686,收盤價13.60元)子公司蘇州金龍、京威股份子公司五洲龍也赫然在列。
5家新能源汽車公司遭通報
9月8日,財政部官網發布《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對5個典型案例予以公開曝光。
其中提到,國務院辦公廳組織了督查,財政部于2016年初組織力量,對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獲得和已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40.1萬輛,抽查13.3萬輛已銷售的新能源汽車的運營狀態。
在檢查中財政部發現,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部分車輛未銷售給消費者就提前申報補貼,不少車輛領取補貼后閑置。
被曝光的五家公司分別是: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伴隨這份通報的刊發,財政部對新能源汽車領域“騙取和違規謀取財政補貼”等問題的調查終于有了結果。
2016年1月,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通過自查與現場督察的方式,對2013、2014年度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以及申請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有關情況開展核查。隨后,5月底,財政部表示,“關于新能源汽車推廣騙補核查,現場核查已經完成”。
今年初,華創證券曾在研報中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2015年度產銷量公布,“搶裝”大戲落幕,超預期的行業高增速引發了對前期新能源汽車“騙補”、鋰資源“囤積居奇”等現象的大討論。
新能源汽車領域對騙補大討論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國家補貼在新能源汽車中占據的重要作用。記者注意到,僅從涉足新能源汽車的上市公司來看,補貼在其新能源汽車收入的比例并不算小。
例如,金龍汽車整體情況來看,純電動、插電式新能源汽車2015年共計實現收入118.58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為58億元,補貼占比將近49%。再如亞星客車2015年純電動和混合動力兩類新能源汽車的收入為10.35億元,補貼為4.59億元,補貼比例為44%。而江淮汽車2015年新能源汽車收入為18.52億元,而補貼則高達21.87億元,占比為118.09%。
兩上市公司子公司遭罰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記者注意到,在上述被財政部曝光的5家新能源公司中,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金龍)正是上市公司金龍客車的子公司,金龍汽車持有其60%股份。
而在通報中提到,蘇州金龍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億元。
除此之外,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洲龍)則是上市公司京威股份去年才完成收購的標的公司,收購完成后京威股份持有其48%股份。五洲龍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54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574萬元。
對蘇州金龍、五洲龍在內的4家公司,財政部決定追回其2015年度相應違規上牌車輛獲取的中央財政補助預撥資金,并按問題金額50%處以罰款。同時,其自2016年起取消中央財政補貼資格,其何時恢復執行中央財政補貼政策,視地方政府和企業整改情況而定。
僅從所設金額來看,蘇州金龍也是5家公司中最多的。按處罰比例計算,蘇州金龍除被追回相應補助資金外,還被罰款近2.6億元。
此次處罰對上市公司究竟有何影響呢?今日記者多次致電金龍汽車董秘辦,但截至發稿時電話仍未接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