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0 21:51:55
作為被動型指數投資的創立者,及目前全球第二大ETF提供商,美國領航基金在ETF領域也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在領航基金投資組合研究部門ETF產品管理負責人Richard Powers看來,尚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ETF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那么,以其在ETF市場二十余年的投資歷程,他們如何看待全球ETF市場的前景?對我國的ETF發展又有何啟示?
每經編輯 趙靜林
每經記者 趙靜林
在全球資本市場波動不斷、預期收益逐漸下降的大背景下,費用低廉、交易簡便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逐漸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10月19日,英國ETF數據公司ETFGI公布的最新研報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球ETF資產已達到3.4萬億美元。
自2005年,華夏上證50ETF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我國ETF市場也逐步發展壯大。11年之后,滬深兩市的ETF產品已有百余只,規模也達到4千億元。然而與全球ETF市場的總規模相比,還相當渺小。
作為被動型指數投資的創立者,以及目前全球第二大ETF提供商,美國領航基金(The Vanguard Group)在ETF領域也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在領航基金投資組合研究部門ETF產品管理負責人Richard Powers看來,尚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ETF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那么,以其在ETF市場二十余年的投資歷程,他們如何看待全球ETF市場的前景?對我國的ETF發展又有何啟示?
60人的全球第二ETF團隊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發行的ETF產品共有128只,資產規模總計4604.51億元,與國內公募基金超過8萬億元的總規模相比,其占比僅5%左右,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放眼全球市場,ETF卻早已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投資品種之一。英國ETF產品數據公司ETFGI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球ETF資產規模已達到3.4萬億美元,共有6500多只ETF產品,廣泛分布在53個國家和地區的65個交易所,提供ETF產品的公司也有280多家。
最大的ETF市場則是在美國,截至2016年9月底,美國已有2000多只ETF產品,規模達2.42萬億美元。歐洲和亞洲市場(日本除外)的ETF總規模分別有5667億美元和1319億美元。僅在今年9月,就有252億美元流入ETF資產。其中,股票型ETF新增139億美元,固定收益型ETF新增77.6億美元,商品類ETF新增21.2億美元。今年以來,全球ETF累計已流入2381億美元。
在全球ETF市場,不得不提到的一大巨頭就是美國領航基金。從2001年成立第一只ETF產品以來,領航基金已發行了70只ETF產品,總規模約5700億美元,是僅次于貝萊德(BlackRock)旗下安碩公司(Ishares)的全球第二大ETF提供商。雖然只比內地公募基金早4年進入ETF市場,換算成人民幣,領航基金僅一家公司的ETF產品規模已數倍于中國內地ETF的總規模。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先帶您來看看領航基金ETF產品管理部門是如何運作的。
領航投資組合研究部門ETF產品管理負責人Richard Powers介紹,他的團隊約有60名成員,主要負責3方面的工作:
第一,與投資者充分交流,普及ETF產品投資,也搜集他們關于ETF產品的意見;
第二,研究美國市場上的90家ETF公司以及超過2000種ETF產品,了解市場呈現出怎樣的趨勢,以及投資者的偏好又是如何變化;
第三,改進優化產品線,通過與投資者和客戶長期保持充分交流,同時也充分把握市場和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在此基礎上,團隊也在不斷地改進ETF產品,包括優化成本結構,細分市場提供差異產品,調研基準指數等。
除了較早進入ETF行業,領航基金能獲得如此龐大的規模,主要也得益于其在指數投資方面已有的40年經驗。除了早已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和投資者基礎,在產品的運營上也更加得心應手。此外,和其共同基金產品一樣,旗下的ETF也以追蹤市場整體表現的寬基指數ETF為主,因此投資者受眾也更為廣泛。
二八分化現象難避免
2016年6月底之前,滬深兩地交易所上市的ETF共有128只,主要有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和黃金型4大類。
從數量來看,占主導地位的當屬股票型ETF,共有104只,總規模約1695億元。而從規模來看,貨幣型ETF則更加龐大,雖然只有16只產品,總規模卻有2769億元。相比之下,債券型和黃金型數量和規模都較小,總規模都在70億元左右,數量都為4只。
就在這128只ETF中,規模卻出現了相當大的分化,靠前的12只基金大概就占了總規模的80%,多數為貨幣型,也有華夏上證ETF、華泰博瑞滬深300ETF等4只股票型。其中,規模最大的華寶興業現金添益ETFA,截至2016年6月底就達到1113.8億元。相對地,規模不到1億元的ETF卻有近50只,最小的萬家上證50ETF僅有641萬元。
除了規模和數量,ETF的流動性也表現出集中效應。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統計了這128只基金今年前三季度的總成交量發現,整個ETF市場80%的交易量都集中在靠前的7只ETF中,最活躍的華寶興業現金添益A達到1.74萬億元,也有較為低迷的如建信上證社會責任ETF僅有375萬元。
美國ETF市場也同樣有類似的情況。Richard Powers介紹,目前2.15萬億規模的美國ETF市場上雖然已有2000多只ETF產品,整個市場80%的成交量集中在最活躍的350只ETF中。
Richard Powers認為,ETF市場愈加集中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大型ETF提供公司一般具有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一旦規模做大,銷售體系相比之后的競爭者更成熟,也更利于降低成本。面對全球市場各類資產收益率普遍下滑的趨勢,目前在美國市場,投資者對費率也越來越敏感,因此能否有效降低成本對ETF的發展也非常重要。
其次是ETF產品追蹤指數的情況。一般而言,追蹤全市場指數的ETF往往規模較大,因為市場相對更廣泛。追蹤細分行業指數或特定市場資產的ETF規模相對較小,因為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很難確定某個細分行業或特定資產會有多大的投資者群體。
Richard Powers同時還指出,未來幾年,ETF市場的格局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一些本來不太活躍的品種可能持續面臨規模縮小的困境,最終從市場上消失。但同時,新的ETF供應商和產品又會源源不斷地參與到市場中來。
借道香港先行探路
事實上,不少投資機構認為,相比越來越成熟和飽和的美國市場,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國、加拿大和拉美國家等市場的ETF產品,可能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5年2月23日,華夏上證50ETF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交易,成為中國內地市場第一只上市交易的ETF。直到2009年,ETF市場都還處于比較低迷的階段,每年基本只有兩三只ETF上市。2010年之后,國內的ETF的發行才出現較為明顯的增長,最多的則是2013年,共有30只ETF上市,2014年和2015年也分別有20只和28只。今年以來,截至三季度末,也有16只ETF上市。
盡管起步晚,近幾年有加速的趨勢,A股市場ETF潛藏的機遇也讓海外機構動心,不少國際知名機構早早開始部署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香港往往成為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首選。
據《金融時報》報道,目前中國香港的ETF市場主要由道富基金(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與匯豐銀行(HSBC)兩大巨頭所主導,兩家公司在香港市場的ETF規模分別為143億美元和124億美元。
群益證券(香港)今年4月發布的香港ETF市場研報顯示,“截至2016年2月底,共有138只ETF于中國香港上市,跟蹤指數的基礎資產包括A股、港股、亞太區股票、其他股票、固收產品及貨幣和商品。當中,以A股及港股為主要跟蹤對象",并且"跟蹤A股及港股的ETF占總成交的絕大部分,長期占所有ETF成交的99%”。
Richard Powers透露,在拓展香港市場時,選擇以ETF為主的策略,主要是基于發行成本、投資者風格和投資門檻等方面考慮。首先在成本上,如果選擇發行主動基金或者傳統指數基金,就會涉及通過香港當地的機構進行代銷,從而提高基金的運營成本,與直接通過領航基金投資ETF產品相比,投資者將支付較高的費用。
其次是ETF可直接在二級市場交易,相比傳統的基金在交易操作上更加簡便,對于投資者,尤其是習慣短線投資的投資者更加有吸引力。
此外,相比傳統基金,ETF投資門檻要低很多,更適合在一個新市場進行普及。比如,領航基金大多數產品的最低投資額是3000美元,而投資ETF最低可以用100美元左右購買1股ETF,因此ETF往往也更受資產水平不高的年輕投資者青睞。
現在美國市場已出現不少追蹤A股的ETF產品,如德銀X-trackers嘉實滬深300ETF、安碩ishares中國大盤股ETF等,同樣表現出境外投資者配置A股的需求。但Richard Powers認為,目前專門追蹤A股的ETF產品市場相對較小,因此對于A股在全球ETF市場的發展,更大的機會可能還是在一些追蹤全球市場的大型指數基金和ETF產品是否納入A股。
領航基金公共關系經理LindaWolohan告訴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考慮到A股近兩年來的表現,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美國投資者擔心將A股加入他們的投資組合會增加風險。
Richard Powers表示,雖然2015年和2016年,MSCI新興市場指數都沒有宣布納入A股,但指數公司也一直在推進相關進程,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對A股的認同,預計未來不久,A股最終會納入相關基準指數之中。
智能投顧成ETF新方向
如上述國內128只ETF中,機構持有人的占比平均為75.6%,其中90余只超過了50%,29只更是在90%以上。
在美國ETF市場,投資者同樣是以保險、券商和銀行等機構投資者為主。具體來看,持有ETF最多的群體是理財顧問,占比約60%,其中部分來自銀行和信托等機構,也有來自獨立理財咨詢公司的專業理財顧問;其次是保險、券商等機構投資者,占比約25%;此外還有15%左右的個人投資者。
近年來,理財顧問是發展最快的ETF持有者,這要得益于越來越多的顧問開始使用ETF構建投資組合,用于客戶的教育投資、資金規劃和養老投資等。理財顧問管理的資產中,大約只有10%~15%是ETF產品,此外還投資共同基金、股票、保險和債券等。
近年來,智能投顧的發展又將ETF作為投資工具在資管行業應用推進,影響最為明顯的就是在理財顧問之中。這一類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智能程序,通過對投資者的風險和投資偏好進行細分,使用ETF搭建投資組合,來提供便捷的理財服務。與傳統的理財顧問相比,智能理財的方式更加方便易得,費用也相對低廉,因而廣受投資者關注。
提供智能投顧服務的公司,大多以科技背景出身的創業公司為主,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成立的初衷就是幫助硅谷地區年輕的IT行業人員管理其股權等資產。傳統資管公司如嘉信理財(CharlesSchwab)和領航基金等,近年來也開始大舉進入智能投顧行業。
與初創的智能投顧公司不同,傳統資管公司一般還是較為側重理財咨詢中人類的角色,如領航基金旗下的管理120億美元資產的智能投顧平臺,采用智能程序加傳統顧問,既保留了傳統顧問與投資者之間的聯系,又添加了智能程序更高效的投資管理方式。
同時,傳統資管公司旗下本來就十分龐大的ETF資產也為智能投顧的運營提供了豐富選擇,相應也擴大了ETF在資產管理的應用。如嘉信理財的智能投顧系統,如果投資者使用該平臺購買嘉信的ETF產品,則不收取管理費用。截至2015年底,這樣的策略為嘉信智能投顧平臺吸引了53億美元的資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