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3 14:16:04
10月23日,美國電信巨頭AT&T和美國電視傳媒巨頭時代華納(TimeWarner)共同宣布達成確定性的并購協議。AT&T將以每股107.50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價格收購時代華納,交易總價約854億美元。
每經編輯 王晶
每經記者 王晶
此前被傳得沸沸揚揚的AT&T收購時代華納案終于塵埃落定。
10月23日,美國電信巨頭AT&T和美國電視傳媒巨頭時代華納(TimeWarner)共同宣布達成確定性的并購協議。AT&T將以每股107.50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價格收購時代華納,交易總價約854億美元。
不過,AT&T卻即將遭到美國政府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核,如果并購失敗,其將向時代華納支付5億美元的補償金。無獨有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日前國內電信運營商也開始了轉型。
AT&T并購時代華納面臨監管詳查
10月23日,美國電信巨頭AT&T和美國電視傳媒巨頭時代華納(TimeWarner)共同宣布達成確定性的并購協議,并且這一并購協議已得到了兩家公司董事會的一致批準。
AT&T收購時代華納的交易總價約854億美元,將成為2016年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一筆并購交易,但事實上,在互聯網泡沫吹得最大的2000年1月10日,當時的互聯網新貴美國在線(America Online)是以181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老牌傳媒帝國時代華納,如今16年過去了,如果算上時間價值,時代華納此次854億美元的賣價仿佛變成了"白菜價"。
早在今年5月份,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蘋果公司的一位高管也曾提出收購時代華納的可能性,但兩家公司的談判后來陷入了僵局,在沒有最新進展的情況下,如今卻被電信運營商搶了先。去年蘋果曾想推出流媒體電視服務,并打算以每月40美元的價格提供各種流行網絡和有線電視公司的精選套餐,只是最后蘋果無法與節目供應商達成合作,所以該計劃也暫時擱置。而隨著AT&T與時代華納確定性并購協議的塵埃落定,蘋果為時晚矣。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AT&T此次收購不僅能提高自身在電信行業的競爭力,而且將自身的資源和對方進行整合后,還能跨界進入電視平臺。北京和君咨詢合伙人高旸認為,傳統的電信運營商通過收購進入新的行業,反映出現有行業已經找不到業務創新方向,所以才會跨界進入他們認為有潛力的行業。
公開資料顯示,時代華納旗下擁有TNT、TBS、CNN、HBO等電視網,以及華納兄弟電影和電視工作室,AT&T則擁有數億移動和付費電視用戶,該并購將把時代華納龐大的內容庫和內容制作能力與AT&T數億的付費電視用戶群體,以及其電視、移動和寬帶分發渠道結合在一起,該并購案將成為媒體和電信行業融合的里程碑,并推動行業秩序的改變。交易完成后,AT&T將順理成章進入媒體領域,成為能夠獨立制作、傳播影音作品的綜合性通訊企業,并且其在體量上也將和迪斯尼公司、康卡斯特公司等美國電視娛樂巨頭相媲美。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大規模的并購案,勢必遭到美國政府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核。本周六,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將會阻止類似的交易,因為此交易將會讓"權利集中到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手中"。因此,美國監管機構是否會批準這一大型整合將成為此收購案最大疑問,并且該交易如果因監管問題被否決,AT&T將向時代華納支付5億美元的補償金。
中國電信運營商也在轉型
無獨有偶,最近中國的電信公司也掀起了一股轉型風潮。2016年10月9日晚間,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中國聯通發布公告稱,聯通集團明確表示其參加了2016年9月2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專題會。聯通集團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批試點事項,但目前尚未得到最終批準,具體實施方案尚在討論之中。公司將根據該事項的進展情況,嚴格按照上市規則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北京和君咨詢合伙人高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聯通近期的盈利能力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而兩年前市場上很多人都在猜聯通會不會消失,因為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它的地位很尷尬。
混改的消息發布以后,按照聯通的體量,一定不會考慮小企業,應該說類似于百度、阿里巴巴或騰訊這類互聯網巨頭更有可能。在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互聯網巨頭擁有技術,而聯通則擁有政策支持,以及大量用戶的數據,如果兩方結合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能在未來孵化出一些創新的應用,那么,無論對聯通自身還是其競爭地位,都會是件好事。
無論是AT&T還是中國聯通,這一場場暗流洶涌的變革或許在告訴我們,在行業新常態下,運營商很難再守著傳統業務和傳統的經營模式,必須積極尋求轉型突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